房屋署公布彩虹邨重建计划,让当地居民喜忧参半。喜的是,年逾一甲子的彩虹邨重建在即,将大大改善居民的生活质素;忧的是,重建项目分三期进行,旷时废日。第一期需10年后入伙,而完成所有重建项目要到2048至2049年,即前后长达25年之久。对于区内不少长者来说,盼星星盼月亮好不容易盼到落实重建的好消息,但也担心可能等不到搬迁新居的那一天了。
彩虹邨现有7400个单位,重建后将有9200个单位,增加1800个单位。该项目属于大型重建,时间较长不足为奇,但长至四分之一世纪,仍然令人匪夷所思,难怪引起一片哗然。
诚然,重建项目涉及到方方面面,特别是居民搬迁安置及补偿问题是一大挑战。但怎么说都好,旧区重建司空见惯,就技术而言没有任何高难度,为什么要拖那么久呢?
香港一直在进行旧区重建,虽然规模不同,但像彩虹邨重建时间跨度如此之长的则是罕见。就外地的重建经验来看,传媒去年底曾报道伦敦Rotherhithe启动重建计划,面积比维园还大,项目规模媲美太古城,但重建时间也不过是十年而已。更不用说内地的重建,基本上数年内就能完工。
随着科技进步,无论是拆卸旧楼还是建造新楼,都是效率惊人。香港在基建方面有必要引入最新科技,加快进度。另一方面,不少居民希望原区安置,这是人之常情,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重建的速度。但只要安排妥当,或提供足够的诱因,完全有可能吸引更多居民到外区居住,重建的速度将因此加快。
香港有许多建筑物超期服役,成为残楼危楼,重建压力沉重。特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争分夺秒,将行政长官李家超上任之初就强调的提速、提效、提量、提质一一落到实处。过去那一套重建的程序,该精简的精简,该加速的加速,该改革的改革。锐意改革、主动作为,也应该体现在旧区重建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