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署及交谘会昨日分别约见的士团体及五家网约车平台,听取对规管网约车的意见。会后,的士团体宣布取消事先张扬的罢驶行动,并要求有关部门严厉打击白牌车;网约车平台则声明须保障司机弹性模式、收入机会及乘客安全;运输署方面表示依法办事,年内就规管网约车制订立法框架。从三方表态来看,虽然立法规管网约车是大方向,但如何规管仍然没有明确方案。
自十年前网约车进军香港那一天开始,就与的士业界结下“樑子”,并演变成“三输”局面:网约车一直“妾身未明”,处于法律灰色地带,“白牌车”沦为执法对象;的士业竞争压力加大,收入减少,的士车牌市场价更是折损过半。的士业界多次要挟罢驶,积极向警方举报白牌车,双方矛盾日益尖锐化;的士业服务态度长期备受诟病,消费者沦为最大受害者,香港的好客形象亦受连累。舆论强烈要求有关部门尽早推动网约车合法化,为消费者提供多元选择。
的士、网约车、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博弈至今是一个闷局。有网上调查显示:44%受访者认为的士业界对今日局面负有最大责任,同时有39%认为有关部门责任最大,归咎网约车的只有2%。调查还显示,超过一半受访者认为政府应担当起破局的责任。
政府是政策的制定者,解决问题责无旁贷。就其他地方的经验看,对网约车实施监管,将网约车经营合法化,鼓励公平竞争,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内地以及新加坡等地在规管方面已先行一步,可资香港参考。特区政府近年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推动的士车队、要求的士安装电子支付系统等等,但显而易见,有关措施属小打小闹,治标尚且不能,遑论治本。有关部门也一早表示将网约车纳入规管,不过予人“议而不决”的印象。
改革才能破局,这既是中央对香港的殷切期待,也是民意所向。要做成事就一定会得罪既得利益者,没有舍我其谁的勇气,就难有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