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令人眼花缭乱。他决心摧毁北美经济一体化,随后又对符合《美墨加协议》的大部分商品推出豁免规定。他祭出令人瞠目结舌的所谓“对等关税”,旋即又宣布暂缓90天。意识到对中国商品征收高额关税不可持续后,又宣布豁免大部分消费类电子产品关税。
特朗普犹如一名自大又好斗的拳手,挥出的拳看似刚猛,实际上漏洞百出。也许其支持者会认为,特朗普反复无常的政策旨在制造一种“激进的不确定性”,试图逼其他国家作出让步。究竟特朗普摇摆不定的政策是否隐藏着其他计算?笔者试从当前形势分析。
美国发动贸易战的原因有三:一是重新平衡双边贸易;二是降低财政赤字;三是复兴本地制造业。总体目标是2026年中期选举前交出经济佳绩。
目前,美国的贸易赤字为1.3万亿美元。特朗普声称其他国家利用全球贸易体系剥削美国利益,并试图是筑起一道由关税、技术壁垒和金融武器构成的高墙,透过向贸易伙伴加征高额关税,从而减少贸易逆差或达到政治目的。
其次,2024年美国的财政赤字为2.2万亿美元,占GDP的6.9%。美国财政部想从关税中筹集足够资金,将赤字降至占GDP的3%以下,甚至腾出财政空间减税。提高收入同时,特朗普也透过政府效率部(DOGE)削减政府开支。DOGE至今已削减1600亿美元的联邦预算,约占他承诺节省2万亿美元的8%。
关税战不能修复贸易体系
最后,特朗普将美国制造业空洞化完全归咎于国际贸易。他不满全球化间接帮助中国实现全球供应链的主导地位,于是希望透过设置关税高墙,迫使企业将生产迁回美国。
特朗普想用关税政策为美国当前的问题止血,也急欲拿出成绩安抚选民和华尔街。他所采取的策略是先来一轮强硬猛攻,施加最大压力,再以此为基础展开谈判,因为美国不想从可接受的最低点开始,而是希望从对方勉强可承受的最高点达成协议。
笔者猜测特朗普“关税西洋拳”的套路仅止于此,但现实又是否如他所想?
平衡贸易方面,花旗银行估算,如果美国对中国征收70%的关税,以及对其他国家征收45%统一关税,将可增加近1.4万亿美元的收入,不但消除了与中国、欧盟、加拿大和墨西哥的贸易逆差,而且令美国对所有国家的双边贸易回升至30%的可接受水平。当然,这样的估算是基于对方没有采取反制措施。根据牛津经济研究院数据,如果加拿大和墨西哥向美国征收等额关税,美国对两国的出口可能下跌60%。因此,关税战不能修复全球贸易体系,反而会令情况变得更糟。
财政赤字方面,特朗普首个任期的数据表明,增加关税的成本大部分会转嫁给美国消费者。随着进口商品价格提高,需求与进口货量实际上会下降。特朗普政府按照自由贸易时期的双边贸易绝对值,预期关税将为联邦政府创造巨额收入,有明显的逻辑谬误。
自1975年以来,美国每年都出现贸易逆差,但它依然是经济强国。贸易逆差的根本驱动力是美国国民收入增长及较低的储蓄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消费主导的经济模式。以中美贸易为例,美国在双边贸易中所占的比例仅从2009年的19.5%增加至2024年的24.5%。然而,这15年间美国人均GDP却有74%的增长。事实证明,以往行之有效的全球化贸易体系并未妨碍美国经济。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反倒是妨碍自身经济发展的基石。
至于制造业回归,笔者几乎肯定不会大规模发生。美国工业投入品中约三分之一依赖进口。关税正在推高原材料、零部件和机器等成本。一些人认为自动化可克服美国人力成本高昂的短板。然而,美国制造业进行自动化改革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统计,2023年美国安装了3.7万台工业机器人,远远落后于中国的27.6万台。
事实上,将生产线回流远比特朗普所宣传的困难。即使受到关税保护或政府补贴,建立和运作一间工厂需要长期投入,资本支出庞大,回报期也十分长。关税本身带来市场不确定性,妨碍建厂投资决定。将来若民主党上台执政也可能推翻特朗普的激进政策,令投资方蒙受风险。
制造业不可能全面回美
再者,在美国重启纺织、玩具、家具等低技术工业根本无法与亚洲出口国竞争。若论高技术含量的生产,往往涉及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公司,重建如此全面成熟的工业基础绝非易事。
特朗普要重振美国制造业,归根究柢是缅怀1940年代以前,美国占全球制造业产出一半以上,白人工薪阶层迅速增长,中产阶级生活稳定。他抱怨去工业化是经济疲软的根源,但制造业就业岗位减少恰恰是生产力提高的结果。
2012年至2020年间,中国制造业附加值从约16.98万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6.6万亿元,全球制造业占比由22.5%提升至近30%。根据国家第七次人口普查,2020年制造业从业员约有1.14亿人,较2010年末减少了两千多万人。一升一降代表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正逐步取代人手,而年轻一代也倾向于投身服务业。现在特朗普试图透过关税手段让制造业回归美国,实际上对改善经济的帮助有限。
总之,特朗普挑起贸易战、关税战背后似乎有其理念和策略,但总的来说,尽管关税战力度看似刚猛,思虑却是粗枝大叶。笔者将在下一篇分析国家应对特朗普“关税西洋拳”之道。
立法会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