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推出一揽子金融政策,涵盖十项增量措施、八项增量政策,以及一揽子稳市政策。这一“组合拳”既是对国内经济稳增长需求的积极回应,也是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背景下展现中国经济韧性和制度优势的重要信号。通过降准、降息、科技创新支持、房地产市场调控等多维度发力,中国金融政策不仅为国内市场注入确定性,也为全球经济稳定提供了重要支撑。
此次政策的核心在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向市场释放约1万亿元长期流动性,同时阶段性降低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的存款准备金率,由目前的5%下调至0%。这一举措直接缓解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压力,降低了银行体系的资金成本,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更多信贷资源。此外,政策利率下调10个基点,公积金贷款利率下调25个基点,以及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同步调降,进一步引导社会融资成本下行。这些总量型和价格型工具的协同运用,不仅稳定了国内市场的流动性预期,也为企业融资和个人消费创造了更宽松的环境。
填补资本市场融资短板
在结构性政策方面,金融管理部门展现了精准发力的特点。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扩大至8000亿元,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增加3000亿元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体现了对科技创新、普惠金融、民生领域的定向支持。特别是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通过央行低成本再贷款资金与地方政府、保险机构合作,为科创企业发行债券提供增信支持,这一创新举措填补了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短板,推动了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在房地产市场相关政策亦作出优化,包括公积金贷款利率下调、房地产融资制度调整,有关举措既减轻了居民住房负担,也为行业新模式的探索提供了政策空间。
从全球视角看,中国一揽子金融政策的深远意义在于其对中美贸易摩擦的积极应对。国家此次打出“组合拳”不仅提振内需,更通过稳定资本市场、扩大开放和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向国际市场传递了坚定信心。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范围,并调降股票投资风险因子,进一步释放了资本市场对长期资金的吸引力,为全球资本提供了避风港,增强了中国市场的抗风险能力。
此外,中国政策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具有全球溢出效应。通过增加科技创新再贷款额度、推动科创板和创业板改革、完善科技保险机制等举措,中国正在构建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金融生态体系。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国内企业的技术竞争力,也为全球产业链的稳定提供了支撑。在中美博弈加剧的背景下,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方向愈发清晰,而金融政策的配套支持则为其提供了坚实保障,也成为全球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样本。
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中国一揽子金融政策的推出具有多重积极意义。首先,它通过稳定国内市场预期,为全球经济注入了信心。在中美贸易摩擦导致全球供应链重构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的稳健运行本身就是对全球市场的“稳定器”。其次,政策中强调的开放导向,如扩大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吸引中长期资金入市等,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市场作为全球资本配置重要目的地的地位。再次,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政策支持,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提升提供了动力,同时也为其他国家的技术追赶提供了合作空间。
政策具备稳定性前瞻性
此次金融政策的调整是“以我为主、内外兼顾”思路的延续。通过降准降息释放流动性、通过结构性工具引导资源流向、通过资本市场改革增强吸引力;中国在应对内需不足的同时,也展现了其作为全球经济重要参与者的责任担当。尤其是在中美贸易摩擦可能长期化的背景下,中国政策具备稳定性与前瞻性,为全球市场提供了关键的锚定作用。
总之,中国推出的一揽子金融政策,不仅是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的必然选择,更是全球金融市场稳定的重要支撑。
智库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