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国家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特区政府亦加速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去年的施政报告表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以科技赋能,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香港正发展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转型,积极培育新兴产业。香港会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当前,国家正科学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香港也要为未来发展作好规划。香港作为一个以服务业主导的经济体,制造业占本地生产总值占由上世纪70年代约27%,2023年已下降至2.6%。在国家大力推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同时,特区政府亦多管齐下推动香港制造及新型工业产业的发展,完善新型工业发展策略和体制建设,目标到2030年将相关产业增加值提升至GDP的5%。这一转型不仅关乎香港经济结构的优化,更是提升整体竞争力的重点所在。
加强统筹协调产业发展
香港制造业发展面临多重挑战:土地资源紧张制约了高端制造设施的布局;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政策支持体系统筹协调有待提升,资金使用效率需有待提高;技术工人和跨领域复合型人才储备不足等。这些结构性问题的解决,需要在现有政策基础上进行系统性优化。
提升政策精准性和执行力同样至关重要。目前政府在推动产业发展时多数扮演“促进者”角色,缺乏系统性产业规划。建议强化“新型工业发展办公室”的统筹职能,整合创新科技署、投资推广署等部门资源,制定清晰的产业发展路线图。政策支持可重点聚焦绿色科技、高端医疗器械、智能制造等优势领域,避免资源分散。此外,亦要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资金发放效率,让企业能够更便捷地获得政策支持。
区域协同发展将为香港制造业拓展新的空间。香港土地资源有限,但深圳、东莞等大湾区内地城市则制造业发达。建议香港与深圳、东莞等湾区兄弟城市合作建设“飞地产业园区”,形成“香港研发+湾区制造”的协同模式。同时,积极引导香港企业参与国家“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计划,开拓内地市场。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机遇,支持香港制造品牌走向国际,实现双向开放。
在强化产学研合作方面,香港可借鉴内地成功经验,例如江苏南京埃斯顿自动化公司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研发模式。建议特区政府改革现有的科研资助机制,设立由产业界提出技术需求的专项基金,引导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针对性研发。同时,完善技术转移激励机制,将科研成果转化成效纳入院校考核体系,并允许科研人员以知识产权入股企业,进一步打通创新链条。
推出多元化融资渠道
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建议有关部门可协调业界推出“智能制造专项贷款”,为中小企业技术升级提供资金支持。此外,亦可考虑扩大研发开支税务扣减范围,将设备采购、人才培训等纳入其中。资本市场方面,可设立“新型工业化ETF”,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本地智能制造企业,形成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香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通力合作。在政策制定上要突破传统思维,在资源配置上要提高精准度,在执行落实上要强化协同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从“香港制造”到“香港智造”的跨越,为香港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过程中,香港制造业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为“一国两制”实践增添新的内涵。
九龙城区议会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