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灵号”帆船迎来70周年,这艘香港仅存的传统中式帆船昨日起两个月内以“海上概念博物馆”的新形态继续营运,介绍昔日香港渔村文化。将“鸭灵号”与其他反映渔村渔民文化的景点结合起来,完全可以成为香港发展特色旅游的重要载体。
维港是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有无数船只穿梭其间。其中一只红色帆船别具一格,这就是“鸭灵号”。鸭灵号原本是捕鱼船,因为船体像一只鸭子,于碧波万顷间灵活地穿行,船主将其命名为“鸭灵号”。“鸭灵号”因年久失修于2014年沉没,其后被捞起重修。作为观光船,提供日落之旅和“幻彩咏香江”维港游。游客坐上这艘古董帆船,在饱览维港风光的同时,体验香港传统和现代的融合,感受独特的香江风情。
香港还有许多反映渔村和渔民文化的景点。有“香港威尼斯”之称的大澳,以其独特的棚屋建筑和水道景观闻名,游客可乘小艇穿越水道,观赏中华白海豚,或品尝虾酱、咸鱼、烤鱿鱼等特色小食;南丫岛以其悠閒的渔村氛围和自然风光见称,游客可沿郊游径欣赏山海景观,体验渔家文化,品尝海鲜;鲤鱼门则以海鲜餐厅和天后庙闻名,这里保留了古朴的渔村风貌。
值得一提的还有香港仔和鸭脷洲,这里是香港渔村文化的发源地,至今保留了渔民和水上人家的生活痕迹。香港仔鱼市场是目前香港最大的渔获集散地,有机会打造成“港版筑地”。有60多年历史、曾为电影《食神》取景地的太白海鲜舫正在重建,明年下半年开放,配合水上的士,将为香港仔增光添色。
将大澳、香港仔、南丫岛、鲤鱼门等景点串联起来,完善基础设施等配套,通过数字化推广,既可让香港的渔村文化传统得以保留,更可以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在城市发展趋于同质化的今天,这类特色景点更有吸引力。可以说,“鸭灵号”在70周年之际转型为海上博物馆,为香港渔村文化传承开启了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