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为下半年经济工作定调。会议首次提出“宏观政策要持续发力、适时加力”的新要求,这一表述既是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精准研判,也体现了中央在复杂国内外环境中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力,总之一句话:双轮驱动助力下半年经济稳增长。
“持续发力”强调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上半年中国经济实现5.3%的GDP成长,主要得益于宏观政策的有效支撑。包括:财政政策维持积极取向,货币政策维持适度宽松,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专案债加速发行,资金精准投向科技创新、消费提振等重点领域。
“持续”并非简单的“维持”,而是要在既有政策框架下强化效能。譬如,财政资金需加快使用进度,避免沉淀;货币政策要更注重结构性工具的精准滴灌,而非“大水漫灌”。
“适时加力”则凸显政策的动态调整能力。当前经济运作面临外部贸易摩擦、房地产风险、内需不足等多重挑战,政策需根据情势变化灵活应对。若下半年出口受中美关税赛局冲击加剧,或消费复苏动能减弱,政策工具箱可及时释放降准降息、扩大消费补贴等增加措施。这种“连续性+弹性”的组合,既避免了政策“急转弯”的副作用,也为应对不确定性预留了空间,体现了“稳中求进”的政策基调。
稳中求进确保弹性连续性
扩内需是下半年经济工作的核心抓手。会议将“提振消费”置于更突出位置,提出“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这项转向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深层需求密切相关。目前服务消费占比已超商品消费,文旅、养老、医疗等领域的需求,潜力亟待释放。政策透过“以旧换新”专案行动、优化消费环境、增加居民收入等举措,推动消费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
会议明确“高质量推动‘两重’建设”(重大策略、重大工程),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专项债、政策性金融工具等经费将重点流向新基建、都市更新等领域。新基建既能对冲房地产投资下滑的影响,又能为数位经济、绿色经济等新质生产力提供底层支撑;城市更新则透过老旧小区改造、地下管网升级等“里子工程”,既改善民生,又拉动产业链投资。
防风险是经济平稳运作的底线,会议对此做出更有系统的部署。房地产领域,政策从“保交大楼”的紧急措施转向“存量资产盘活”与“供需两端优化”:一方面透过收储商品房作保障房,缓解房企库存压力;另一方面调整房贷利率、完善土地供应机制,推动产业向“租购并举”转型。地方债务化解则依托“一揽子化债方案”及融资平台出清,严控隐性债务增量,为财政可持续性筑牢防线。
值得关注的是,会议将“反内捲式竞争”纳入统一大市场建设框架。针对光伏、新能源汽车等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政策透过标准提升、并购重组、打击低价倾销等手段,推动产业从“价格战”转向“技术战”,为高质量发展腾挪空间。
从低效竞争转为差异化创新
改革与开放是破解深层冲突的关键一招。会议重申“以改革促进发展”的逻辑,强调透过制度型开放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服务业外资准入放宽、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等举措,旨在增强经济韧性与国际竞争力;资本市场改革与民营经济支持政策,则为市场主体注入信心。在“十五五”规划筹备中,会议突显“共同富裕”导向,要求统筹发展与安全,乡村振兴、区域协调、绿色转型等策略,将缩小城乡与收入差距;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的统筹,则为成长动能转换提供制度保障。
“持续发力、适时加力”的政策框架,本质上是短期稳健成长与长期调结构的平衡。一方面,透过逆周期调节稳定市场预期,避免经济失速;另一方面,以科技创新、制度变革培育新动能,防止陷入“刺激─依赖”循环。以货币政策为例,在保持流动性充裕的同时,更注重资金投放精准有效,财政政策也是如此,强调“资金跟着项目走”,确保每一笔钱都花在刀刃上。
对地方政府而言,需在“化债”与“发展”间寻求平衡:既要严控新增隐性债务,又要透过城市更新、产业转型激活内生动力;对企业来说,需顺应政策导向,从低效竞争转向差异化创新,抓住服务消费升级和绿色转型机会;对人民而言,政策将透过增加就业、提高收入、完善消费等举措增强对国家经济的信心,改善民生的同时,也促进民间投资发展。
从“十四五”到“十五五”,中国经济正站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期。这次会议的政策基调,不仅是对短期挑战的务实回应,也是对长期策略的坚定坚守。“双轮驱动”的政策设计,让经济在稳定成长中积蓄转型动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智库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