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教育思考/修订资助政策合理 巩固香港教育枢纽地位\黄锦良

2025-08-05 05:02:0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特区政府近日宣布,修订政府资助专上课程学额和资助申请资格,使其更加合理、公平。修订参考了海外诸如英国和新加坡的做法,并考虑了香港实际情况,确保公帑用得其所。故此,自2027/28学年起,透过各项人才计划来港的人士,其18岁以下未婚的受养子女,须居港满两年,才符合资格申请政府资助专上课程学额。

  根据这项修订,对申请副学位、学士学位及研究院修课课程者,政府设立了两个学费类别:第一类别为获资助的学费。供香港永久性居民、单程证持有者,以及符合规定的来港人士申请;以各项人才计划来港人士的受养人,须两年内居住于香港。第二类别为不获资助的学费,不符合第一类别资格、以各项人才计划来港人士的受养人,仍可以申请报读,惟须缴付不获资助的学费。相关学费水平与非本地学生的学费水平一致。

  政府还设立了过渡期,有关修订适用于2027/28学年及以后的申请,让受影响人士有时间自行作出规划,大学联合招生处和各院校可以有所应对。此外,以“本地生”和“非本地生”定义作为基础的政府各项奖学金、资助计划,以及免入息审查资助的申请资格及相关安排,亦会作相应修订。

  填补漏洞确保公平竞争

  政府在平衡各方意见后,适时修订政府资助专上课程学额和资助申请资格,现行资助政策漏洞被补上,确保学位公平合理竞争。同时,政府每年运用大量公帑补贴大学学位的成本,实在有需要确保资源用得其所。本人欢迎政府及时回应社会关注,修订政策安排。

  近年,特区政府拚经济、谋发展,“抢企业”、“抢人才”,推出包括“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吸引全球各地优秀人才来港发展。资料显示,至今年中,各项人才入境计划共收到接近50万宗申请,其中近33万宗已获批准,已有近22万人才及其家人抵港,远远超过政府预期目标。他们18岁以下未婚的受养子女,亦可以随之来港生活、学习。三年来这个数量已累计达到13万多,而且每年增长。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不能不看到,也出现了一些非主流的现象,备受关注。

  过去一段时间,有些人以人才名义申请赴港,实则仅为子女教育或出入便利,甚至只是为享受“港人港税”优惠,背离了香港人才政策的初衷。有些家庭成员并未在香港工作、生活、居住,未对香港社会作出贡献,其子女在被香港的高校录取后,却能以“本地生”之名,享受政府资助的学费减免待遇,出现所谓“考试移民”怪象。香港每年只有固定的1.5万个大学资助学额,影响了本地生入读大学的机会。虽然至今这类人数量并不多,但政府防微杜渐,在政策范畴上作出修订,及时而且必要。

  更好配合整体人才规划

  修订政府资助专上课程学额和资助申请资格,并非为政府的人才规划踩煞车,恰恰相反,是在教育政策措施上更好地配合,以顺利落实这些政策,吸引更多人才来港。对于绝大部分有意来港发展的家庭来说,政策修订对他们的影响不大,反而让他们及早安排受养子女来香港升读中学,有助受养子女早日适应本港教育环境,日后更好地衔接升学。期望政府能够为他们提供相关支援和学校资讯,协助这批新来港学生顺利衔接,找到合适的学位。

  香港教育是一块“金字招牌”,既有“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又能“背靠祖国、联通世界”,高度国际化。特区政府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建设国际专上教育枢纽,教育优势的因素不可或缺。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服务社会发展至关重要。香港教育的资源利用和管理,要与时俱进,要有前瞻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此次修订政府资助专上课程学额和资助申请资格,可算是一次变革求新的尝试,亦为推动大湾区教育融合发展积累了一定经验。

  全国人大代表、香港教联会主席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