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新闻背后/全运会彰显大湾区协同发展新格局\卓 铭

2025-08-05 05:02:0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第十五届全运会进入百日倒数。这是全运会首次在广东、香港和澳门三地联合举办,对于香港而言,这不仅是一次展示其组织大型国际体育赛事能力的机会,更是一次推动区域合作、促进体育和旅游发展的大好机遇。

  本届全运会破天荒地由粤港澳三地共同承办,反映中央对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视和高度期望。这场国家级体育盛事,也可以理解为大湾区总体实力的一次展现,以及对三地协同机制的一场考验,香港需要把握箇中机遇,把全运会转化成说好“中国故事”、“香港故事”的新资本。

  跨境组织 提前谋划

  首先,今届全运会一大亮点是展现粤港澳在协调和跨部门合作上的能力。例如公路单车男子个人赛的比赛路线,便是从珠海出发,经过港珠澳大桥串联珠海情侣路、澳门大桥、香港迪士尼乐园、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等地标,全程230公里,成为三地联动的标志性项目。与单纯的长途公路单车赛相比,本项赛事重点更在于跨境组织、多方协调、提前谋划,需要主办方事先打破粤港澳三地及港珠澳大桥的通关难题,就比赛路线、交通疏导、医疗保障、边检海关前置检查、赛事人员闭环管理等重点环节做好前瞻性部署。

  这是全运会首次有如此大规模的跨境赛事,考验的是三地不同部门长时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协同机制上的推进。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开始以来,强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一直是湾区建设的关键,此不仅限于经济层面,也涉及三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和人文交流。是以今届全运会成功与否,一定程度上正取决于大湾区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的融合程度,三地跨境合作越畅通无阻,便越能提升赛事效率,也会为未来粤港澳协办更多大型跨境活动奠定良好基础。

  其次,香港要用好启德体育园等新基建。香港今次将会承办全运会8个竞技项目,包括七人榄球、剑击、男子手球、U22男子篮球、单车、高尔夫球、铁人三项及沙滩排球。今年3月启德体育园举办国际七人榄球赛时,便得到了海内外观众的一致叫好,加上剑击等备受关注的重点体育项目,体育园的国际级硬件无疑可为这些赛事提供顶尖的现场观赏体验。

  目前启德体育园的首要问题还在于人流管控以及周边配套上,毕竟过往体育园虽然有举办不同类型的盛事经验,但连续数日举办多项重要赛事,则还是首次。如何高效疏导入场、离场观众,与港铁及巴士公司合作确保交通工具班次,都是当局要面对的挑战。这是展现香港在大型体育活动上的组织能力,若能借全运会打响启德体育园名堂,还将有利香港日后吸引更多国际体坛盛事落户。

  再次,可借全运会推动社会对体育运动的重视,以便日后培养更多本地体育人才。去年巴黎奥运,港队勇夺史上最好的两金两铜成绩,说明香港运动员的质素并不输世界任何地方的选手。长期以来,香港始终予人重商业而轻体育文化的印象,要培育社会长期重视体育的氛围,需要当局持续鼓励市民参与运动的热情。最初全运会香港赛区只计划招募一万名义工,但之后却收到超出三倍数量的申请,市民的热烈反应,说明港人对全运会的热烈响应,也反映香港体育产业的巨大潜力。全运会与奥运不同的是,参赛者都是中国运动员,香港市民普遍对其更加熟悉,更有代入感,其故事也会更有效激发市民投身体育的热情,让全运会不单作为竞技舞台,更是一个推动香港体育发展的契机。

  推动文旅体育产业

  最后,要善用全运会效应,推动香港文旅产业。体育盛事从来都不只是一场比赛,由此产生的旅游价值,带动周边消费,也是全运会的重要机遇。去年光是国际七人榄球赛,就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惠及本地酒店、餐饮及零售业,其海外门票销售量占42%,为香港带来逾3亿港元的经济效益。全运会有长达约两星期的赛事,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在观赏赛事期间,也自然不乏到周边地区游玩的旅客。香港不但要为现场观众提供顶级的观赛体验,更要借此机会展现我们的独特文化,为观众和游客提供多元体验,例如以启德体育园为中心挖掘新的旅游路线,或推出跨境旅游产品,让游客在欣赏珠海、澳门赛事的同时,体验三地差异,形成独有的文旅体验。

  全运会对香港而言,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一次提升城市软硬实力的机遇。香港要把握这个难得机遇,巩固其国际大都市的地位,并在粤港澳大湾区协助发展的进程中迈出重要一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