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青评后浪/“营商环境报告”展现香港韧性与活力\梁幸发

2025-08-05 05:02:0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香港经济近期看似“乍暖还寒”,但整体回暖已成大势。一方面,受市民北上和外游热潮的影响,本地零售市道确实面对不少挑战,部分经营多年的老字号及连锁店相继结业,但另一方面本地股票市场交投畅旺,恒生指数今年以来累升逾两成,跑赢全球主要市场,展现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魅力。特区政府日前亦发表《香港营商环境报告》,指出香港的核心竞争力稳固,新的优势正在形成。受到关税战的冲击,全球各地正积极对外寻求投资机遇,全球资金将重新配置,香港正好能协助各国分散风险,吸引资金、企业、人才来港。

  理解香港经济的发展,必须从全面而客观的角度出发,而香港经济发展的动力则离不开特区政府的积极领导和创新思维、稳定的政治和营商环境以及中央政府的有力支持。

  西方抹黑被数据接连“打脸”

  自2019年以来,香港经济接连受到“黑暴”、新冠疫情及地缘政治升温的冲击,各行各业均面对不同程度的冲击,其中香港的金融业亦未能幸免,新股市场集资额由2019年高位的超过3000亿港元,一度回落至2023年不足500亿港元,反映挑战巨大。尽管如此,香港金融市场于短短不足两年间实现全面复苏,恒生指数今年来的表现领先全球,上半年新股集资额接近1100亿港元,在全球新股市场中表现一枝独秀,2025年6月港股的平均每日成交金额达2302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的1112亿港元大幅上升超过一倍,如此快速的复苏关键之一在于特区政府主动出击,积极配合及回应市场需要和诉求。

  特区政府和港交所推出了多项金融改革,包括为GEM引入“简化转板机制”,重新激活了GEM市场,又先后落实“打风不停市”安排和推出“科企专线”,进一步便利交投和科创公司申请上市。特区政府更积极开拓中东和新兴市场,包括追踪沙特股市和港股的交易所买卖基金(ETF)分别先后在香港和沙特挂牌上市,进一步巩固了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的角色。特区政府的多项务实而灵活崭新的举措,有效激活了香港金融市场的韧性和活力。

  金融市场的兴旺为社会带来了涟漪效应,推动了对专业服务的需求,不少金融机构、会计师楼及律师事务所均增聘人手,以应付不断增加的企业融资、上市及咨询等相关工作。股市上升亦为市民带来财富效应,有助促进和刺激本地消费及经济增长。

  尽管美国等西方国家近年多次抹黑香港国安法和唱衰香港,甚至向外资施压要求其从香港撤资,但事实胜于雄辩。自香港国安法生效以来,香港的政治和营商环境趋于稳定,同时保持了“一国两制”强大的生命力和制度韧性,配合香港长久以来引以为傲的法治、简单税制、资金自由流动、高效的政府与健全的市场制度,进一步吸引外国资金流入香港。反观美国,其政治干预市场、贸易和关税政策反复无常,资金外流压力增加,美汇指数于上半年累跌近10%,相比之下香港的稳定性与开放包容的环境成为外资更具吸引力的投资选项。

  香港前景获国际普遍看好

  其中,证监会早前发表《2024年资产及财富管理活动调查》,截至2024年底,香港资产及财富管理业务的管理资产总值升至35.1万亿港元,资产总值按年大增13%,而本年六月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2025年全球财富报告》中,香港于2024年是全球第二大、亚洲第一大跨境财富管理中心。此外,本地公司注册总数达历史新高的149万间。这些数据充分说明香港的繁荣不是西方国家的三言两语就能唱衰,香港的明天注定辉煌。

  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对香港金融市场亦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中央政府积极支持两地资金互联互通,发挥香港“内联外通”的独特优势,持续优化“沪深港通”、“债券通”和“跨境理财通”。值得一提的是,中央政府于去年4月公布了五项助力香港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措施,同年9月又公布了一系列货币、财政及金融政策,使恒生指数从去年4月约16000点大幅回升至今约25000点,充分显示中央的支持对香港金融市场发挥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香港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难免会遇上波折与挑战,但“穷则变,变则通”,香港金融与资本市场的快速复苏,正好为整体经济注入信心和动力。在特区政府持续推动改革创新以及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只要各行各业主动识变、应变、求变,香港将能继续发挥优势,百花齐放,开创更加稳健、繁荣的未来。

  香港青年时事评论员协会会董、执业律师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