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议论风生/香港传承抗战精神的使命与担当\龙子明

2025-08-19 05:02:0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昨日,民建联和招商局港口联合主办“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论坛,行政长官李家超视像致辞时表示,中华儿女在抗战展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大义,这种坚定信念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提醒我们在面对挑战时要砥砺奋进。特区政府积极传承抗战精神,将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和中华文化教育,培育年轻一代正确认识历史,厚植爱国情怀,成为建设香港、贡献国家的栋梁之才。

  八秩光阴流转,硝烟虽散,精神永恒。隆重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不仅是对血火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香港在新时代下传承抗战精神、培育爱国情怀、担当责任的深刻思考。香港这座城市,命运与国家民族紧密相连,在民族存亡之际,香港同胞以生命和热血谱写的爱国篇章,至今闪耀着不朽的光芒。

  构建“三位一体”融合教育体系

  当祖国深陷十四载抗战烽火,香港从未置身事外。这片土地上的脉搏始终与神州大地同频共振。从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深入敌后、虎穴锄奸的惊险,到爱国志士舍生忘死营救滞留文化精英的“胜利大营救”,从民众节衣缩食为前线筹集物资的涓涓细流,到船工们不顾封锁、冒死保障海上补给线的惊涛骇浪──香港的抗战史,是一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民族大义的生动注脚。正如李家超所指出,香港市民与祖国同胞血浓于水,“香港从未缺席”。这份由鲜血凝铸的集体记忆,是香港精神谱系中最为深沉厚重的底色,是今日香港面对任何风浪都能挺直脊梁的力量源泉。

  历史的教训如洪钟大吕:和平并非天赐,而是先烈以血肉之躯换取的珍贵果实。我们强调“以史为鉴”,正是对当下复杂国际局势(单边主义、地缘冲突)的清醒回应。特区政府系统协调统筹各项纪念活动,其深意在于构建“三位一体”的融合教育体系:

  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抗战遗址考察、史料展览、亲历者讲述,让青年触摸历史温度,理解香港与国家命运与共的本质;国家安全教育,在历史镜鉴中深刻认识分裂势力、外部干涉对国家安全的威胁,筑牢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思想根基;中华文化教育,以抗战精神为纽带,挖掘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牺牲精神、坚韧品格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

  青年内地交流团走进军事设施、抗战遗址,绝非简单的“参观”,而是一场深刻的精神寻根之旅。当香港青年站在卢沟桥、平型关,感受历史的沉重与先烈的荣光,那份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以及“建设香港、贡献国家”的责任担当,便会在无声中悄然生根发芽。

  香港的独特价值,不仅在于其辉煌的抗战历史,更在于其作为国际枢纽的当下角色。李家超指出,香港作为国际化城市,一直秉持开放包容、和平共处的精神。我们全力发挥香港内联外通的优势,与世界各国加强交往合作,为国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和平发展,贡献香港力量。在霸权阴影仍存的世界上,香港以“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法治社会的坚实基础和自由开放的市场环境,成为国家连接世界的重要桥梁。香港有能力、有责任将中国珍爱和平、推动发展的理念传向世界。

  通过深化国际经贸合作、参与全球治理、促进人文交流,香港正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香港动能”。正如抗战时期香港是物资与资讯的枢纽,今天的香港,更是文明对话的枢纽、和平发展的枢纽──其繁荣稳定的本身,就是对“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这一抗战精神核心要义最有力的诠释。

  从烽火硝烟中淬炼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大义,早已融入香港的城市基因。80年后的今天,这份精神非但未曾褪色,更在特区政府的引领下,通过系统性的爱国主义与历史教育,在年轻一代心中焕发新生。香港在铭记自身为民族存亡而战的壮烈历史时,也在以其开放包容的姿态、联通中外的优势,向世界传递着珍视和平、共谋发展的时代强音。

  为国家发展贡献香港力量

  历史是根基,青年是未来,和平是方向。当香港青年在抗战遗址前沉思,在国际舞台上发声,他们肩头所承载的,不仅是建设更美好香港的使命,更是将先辈用生命守护的和平薪火传递下去、为国家发展乃至人类的进步贡献香港力量的历史重任。这份源于烽火、兴于传承、达于担当的抗战精神,必将指引香港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书写无愧于历史、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世界的璀璨篇章。

  香港青年交流促进联会创会主席兼永远会长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