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拥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大量专业人才,企业在创意设计、市场推广、授权服务等方面具有国际化优势,却尚未形成完整的IP生态系统。
“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获评为全球第一,这反映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能力获得国际高度肯定。然而排名背后的现实是,香港在知识产权产业化方面仍落后于其他国际都市。
知识产权产业不是单一的法律服务,而是一个需要多方参与的生态系统。日本动漫产业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IP才能真正转化为经济价值。
日本动漫产业已然演化出庞大的商业模式,除了动漫、电玩、剧集外,近年出现了音乐剧、圣地巡礼等新兴模式。这种围绕IP构建了层层运用的商业模式,令具有影响力的IP成为国家重要经济战力,更是文化输出的利器。
这种成功建立在产业生态系统的完备性上。从创作初期的企划发想到后期行销渠道,如何“团进团出”,成为市场成败的关键因素。
引导市场资金投入产业
香港在知识产权的发展中可发挥两大功能──知识产权争议解决中心和知识产权贸易枢纽。但问题在于,香港长期以来将知识产权视为一种被动式服务,而非主动培育的产业。香港的法律框架确实能为知识产权这种无形资产提供充分保障,并规管其使用和转移,却缺乏让IP生根发芽的土壤。
内地已建立了比香港成熟的IP交易市场。早前举行的2025年中国文化和旅游IP授权系列活动,包括重点地区IP授权交流活动、线上讲座、亚洲授权业会议专题活动等。这种全国性的系统推动,为IP交易创造了活跃市场。
中泰合作电视剧《三十而已.曼谷篇》的模式值得借鉴,其IP版权方同时是出品方和制作方,尊重泰国观众的偏好与表达尺度的同时,能更好保证跨国翻拍拥有更高的把控度。这种“中国主控,本地化改编”的模式,代表了内容“出海”领域一次新的进阶,不仅包括翻拍,还要延伸至衍生IP开发、商业化运营等。
香港要推动IP产业发展,最关键的是吸引投资者,只有足够的投资量和交流量才能形成一个产业。建议考虑将文体娱乐作为政府投资的核心部分。西九文化区应推动投资文娱艺术IP、成为有关IP的演出基地;港投公司可培育“耐心资本”,引导市场资金投入IP产业。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加上内地与香港管理的风投与私募基金规模在亚洲分别稳占第一、二位,这为IP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基础。
特区政府可借鉴内地成立文创产业园的经验,鼓励地产商与文创机构合作开发文创主题的创作基地。科学园、数码港也可以与文创机构合作开发更多和文创相关的实验室和孵化空间。
与娱乐文化相关的IP产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与其他行业截然不同,其他行业的法律服务可大量运用AI,但IP产业需要的法律服务更加复杂和专业化。香港法律界需要转型,从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转向知识产权商业化。随着香港与内地知识产权产业的迅速发展,市场对知识产权争议或贸易的服务需求日益殷切。
全球对AI发展的追求引发根本性的转变,特区政府拟修订《版权条例》引入文本及数据开采豁免,这种法律更新是必要的,但还不够。香港需要法律工作者真正理解IP产业的需求,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法律服务。
香港需要打造Disney+、腾讯视频般的旗舰内容平台,这需要将电视台和流媒体整合成为一个跨媒体。另外,迪士尼投资中国短剧公司DramaBox和法国AI动画公司Animaj,这表明国际巨头正在布局新兴内容形式和技术。香港也应该关注这些趋势,积极投资未来内容形态。
设立基金支持行业发展
港交所已推出“科企专线”,便利特专科技和生物科企的上市申请准备工作。这为IP相关企业提供了融资通道。香港需要提供更多空间,以及促进更多投资的资源。未来政府推出的土地不应该仅仅用来做商场住宅,而应该用于文化产业发展。教育体系需要培养IP产业所需人才。不仅需要创作者,还需要经营管理者、法律专家、市场营销人员等全产业链人才。政府可设立IP产业发展基金,专门用于支持本地IP创作和商业化。这种基金应该有针对性的支持不同发展阶段的IP项目。
建立IP评估和交易体系,让IP价值能够得到客观评估和有效交易。这需要金管局、保监局和法律界共同研究制定相关标准和规则。
东京街头随处可见的动漫角色、大阪环球影城的主题活动、圣地巡礼的经济效益,这些都是日本IP生态系统成熟的表现。日本内容产业并非仅仅依靠创作者的个人才华,而是建筑在整体产业的规划和经营上。
香港拥有国际化的优势、健全的法律制度和资金自由流动的环境,欠缺的不是能力,而是生态系统思维。如果我们能够从被动式的法律服务转向主动式的市场培育,香港IP产业未来可期。
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