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议论风生/借鉴成都经验 打造北都城乡共融示范区\阎小颖、何子煜

2025-09-16 05:02:1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北部都会区的建设,承载着国家对香港的重大期望,肩负起作为香港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使命。纵观北都约300平方公里的规划总面积,当中不少是乡郊用地,单单是北区已经有117条乡村。如何体现城市与乡郊结合、发展与保育并存的理念,将是说好香港和北都故事的关键。而成都市作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亦是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市,当中有不少政策和措施都能够为同样作为发达城市的香港带来宝贵经验。社会各界值得从中总结出一些成功之道,并支持政府推动北部都会区建成“城乡共融示范区”。

  距离成都市区80分钟车程的蒲江县铁牛村,近年吸引了大量的旅客和新村民,成为了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当地在2023年正式启动“柑爸柑妈”计划,邀请旅客以每年365元在铁牛村内认养一棵树,并定期到村内探望“柑宝宝”,至今已经吸引超过2000名旅客成为“柑爸柑妈”。不仅如此,铁牛村更在几年内新增了超过30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新村民,当中不乏营销专家、跨国公司高管、文创设计师等。

  铁牛村之所以有如此丰硕的成果,源于浦江在2023年发布的《吸引人才发展产业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政策措施》。政府提供免费入住的青年驿站,让青年得以零成本认识和探索当地社区,研究落户后的可行发展方向,大大增加了青年的创业和就业容错率,又推出全国首张人才高铁优惠卡,大幅度降低成都市区到浦江的通勤成本,令新村民能够不断往返市区与乡村之间。

  研推“农产助养计划”

  香港大学研究团队发现,几十年来本地不少乡村居民移居海外、村内年轻人亦大多出外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导致许多乡村荒废。这说明香港也有必要像成都一样,将乡村充实起来、发展起来,尤其是要着力丰富香港的城市面貌,并帮助居民共享发展成果。

  特区政府发布的《香港旅游业发展蓝图2.0》中,北部都会区的蓝绿康乐旅游生态圈是重点项目之一,亦说明了政府推动乡郊旅游的决心和魄力。笔者建议,可以采取以下两方面措施来充实乡村人流:

  第一,在北都范围内选取10条试验乡村,由当地村民选取一项具代表意义和经济价值的农产品并推出“农产助养计划”,让旅客认养农产品,建立与乡村的联系,为他们提供“必须到访的理由”。

  第二,在乡村或其邻近地块建设一批“乡村青年体验基地”,让有志于在乡村开拓创业项目的青年以零成本进驻6个月,并提供相应配套鼓励他们将想法进一步充实和落实。

  2014年,成都出台《关于加强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的意见》,面向大专和中专毕业生、种植和养殖能手、有意投身农业事业的返乡农民工等群体,建立了“农业经理人”的选拔、培养、管理和服务机制。发展至今,成都市已经孕育了2万多个懂管理、懂行销、懂创新的农业经理人,令农业取得了飞跃性发展。其中一个例是返乡创业村民宋兵加入的水蜜桃专业生产合作社,宋兵参加农业经理人培训后,带领合作社与泸州市的酒业公司合作,由合作社提供水蜜桃、酒业公司负责酿造,再由专业销售公司进行品牌化包装和销售,开拓了非常庞大的销售网络。

  另一方面,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亦落户成都大邑县,并在当地进行前期测绘、撰写乡村振兴和文旅发展等专题调研报告。此外,工作站团队开发了45套乡村文创产品,包括大邑伴手礼、悦来麻羊、鹤鸣金蜜李等包装设计已投入市场,助农文创成果入驻清华大学的天猫商城,为乡村振兴进一步输入“智力新血”。

  与大学合作培养专门人才

  成都的上述两项工作,可以丰富香港“智慧农业”的发展方向。过去数年,政府推行新农业政策,包括在新界古洞南设立农业园,并资助本地农业应用智慧农场管理等新技术。硬件基建和技术上的进步固然重要,人才的思维和想法要与时俱进亦非常关键。

  笔者建议,可以参考成都的经验,推出“农业经理人培训先导计划”,与大专院校和香港城乡可持续发展促进会等民间团体合作,邀请计划在农业领域长期发展的前线农夫、农户及从业员参与。培训计划在第一阶段优先聚焦加强参加者对农业销售和生产的认识,教导他们应用一些关键的农业科技,并支持他们联系一些潜在的商业合作伙伴,务求在短期内帮助他们革新营运模式和技术、开拓销售网络,并逐步与新农业政策进行对接,革新农业产业发展空间。未来,有关部门亦可以邀请有志于参与乡村振兴、本地农业的大专在读生参与计划,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人才梯队,令北部都会区成为“高新农业大区”。

  成都市政协常委、香港成都社团总会会长,香港成都社团总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