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长官李家超今日将发表新一份施政报告,主题是“深化改革 心系民生 发挥优势 同创未来”。从中可见“改革”依然是特区政府未来施政的核心。当前香港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国家“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重要时期,全球经济格局也迎来深刻变动的关键节点,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发挥香港独特优势,把握发展主动,是对特区政府的考验。各界期待并相信,新一份施政报告将展现担当作为,为香港铺就更好的发展轨道。
这是李家超任内发表的第4份施政报告,从过去数日各大传媒报道的内容来看,此次在多个范畴都会有新举措。例如,从宣布提早发表施政报告,到宣传片破天荒采用AI技术,透露出一种时不我待、敢冲敢闯的态度。事实上,过去三个月咨询期中,政府举办了40多场咨询会,各级官员频频落区探访接触各界人士,收到逾一万份意见书,展现了社会高度一致的发展认识。
主动作为把握新一轮机遇
当前,“一国两制”实践已进入新阶段,今天的香港已摒弃政治干扰,社会各界得以团结一致拚经济、谋发展,加上有中央的坚定支持,各种惠港政策层出不穷,香港未来将在国家发展大局中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由治及兴的动能也会越来越强劲。能否把握新一轮的战略机遇,需要香港主动创新作为。
其中,国际金融中心是香港最重要的传统优势,而打造国际创科中心,则是未来实现产业转型的主要目标。过去数年在特区政府的带领和积极推动下,香港在金融创科两者都取得了不少成果。
例如在金融方面,国家商务部与特区政府去年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服务贸易协议》的第二份修订协议,并于今年3月起实施,进一步开放内地服务市场给香港企业和专业人士,涵盖金融服务领域,支持香港金融业融入国家发展,扩大市场准入;由金管局、中国人民银行以及多国银行合作开发的多央行数码货币平台mBridge,在去年宣布进入最简可行产品阶段,为提升跨境支付效率和“一带一路”跨境结算服务提供重要支持;“跨境理财通”亦于2023年作出优化,扩大投资范围、降低门槛,并引入人民币计价产品,支持人民币国际化。如何用好这些支持政策,更好地结合未来发展趋势,需要有更多更有针对性的举措。
在创科方面,特区政府近年更是不遗余力加大投入。例如去年9月推出的“新型工业加速计划”,为企业提供上限两亿元的配对资金,支持生命健康科技、AI等领域的智能生产;同时推出“创新及科技基金研究人才库”等计划,支持不同企业招聘世界人才。在2023年提出的“产学研1+计划”,更动用100亿港元资助100个团队商业化,融入国家产业升级大潮。
自特区政府3年前公布《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后,至今已批准逾78000个ITF项目,包括近6400个研发项目,其中光是粤港合作便有440个项目,金额达11.2亿港元;新型工业加速计划亦吸引了84家战略企业落户香港或扩张业务,市值逾100亿元。现时香港已吸引了超过1100家科技公司,金融机构的生成式AI使用率亦达38%,远高于全球平均的26%。
香港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昨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最新的《全球创新指数》,香港在全球139个经济体中排名升至15位,位列亚洲第五;而在较早前的百强创新集群榜中,“深圳─香港─广州”集群更首次超越连续5年居首的“东京─横滨”集群,跃居全球第一。在今年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中,香港总体排名亦蝉联全球第三,居亚洲首位。
以前瞻思维应对未来挑战
从种种数据中不难看见,香港这些年来之所以能巩固金融领域的传统优势,以及在创新领域上突飞猛进,最重要原因便是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由CEPA新协议、“跨境理财通”、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衍生而来的巨大成果,都是因为香港做到深度对接国家政策,对外发挥好“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角色的结果。这其实也揭示了香港未来的发展方向,“十四五”规划所赋予的“八大中心”定位,令香港在过去数年迎来了全方位的飞跃。
在新一份施政报告中,社会期望特区政府能对发展作出前瞻式思维和宏观战略规划,更好地发挥“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行政长官李家超昨日表示,“只要我们团结一致、自强不息、抓紧机遇、改革求变,香港一定可以开创更美好的未来”。这体现了政府进一步改革谋发展的决心,同时也是一种呼吁,发展不能单靠政府,全社会各行各业都要有紧迫感,齐心迎接挑战。各界相信,今天公布的将是一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引领香港走向美好未来发展的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