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香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北部都会区建设牵动各方目光。行政长官李家超昨日发表的新一份施政报告中,关于北都建设的新思维、新理念和新做法跃然而出,展示了特区政府大胆变革,抓住难得机遇窗口期的努力,必将有力推动这一重要战略目标的加快实现。
北部都会区占香港总面积约三分之一,并汇聚了香港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其对香港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这里不仅是经济民生和科技创新的关键抓手,也是实践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重要场域。本届特区政府对北都发展十分重视,2023年,李家超在施政报告中提出北部都会区的规划会以“产业带动,基建先行”为主轴。去年的施政报告中他更明确提出,北部都会区是香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不过,尽管政府在过去两年已加快步伐,但囿于制度设计和思维理念的一些局限,其发展速度始终令人揪心,李家超甚至以“心急如焚”表达自己的关切。
大胆突破传统发展模式
今年的施政报告以“深化改革 心系民生 发挥优势 同创未来”为主题,改革是贯穿全篇的主线。为北部都会区建设提速自然是深化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正如李家超在施政报告中所言,北都的基本规划已出台,现在是加快发展北都、引入产业和重大项目的最佳衔接期。为不错过这个关键时间窗口,他从多个方面进行部署,切中肯綮,触及了问题的关键。
首先,成立“北都发展委员会”是对北都建设的进一步升级与细化。2023年6月成立的北部都会区统筹办事处是发展局下属机构,主要职责为统筹、宣导及推动北部都会区建设,作为下位部门,难以从政策层面统筹和指挥其他部门的工作;由行政长官主持的北部都会区督导委员会及财政司司长主持的北部都会区咨询委员会虽层次够高,但工作范畴主要聚焦指导监督和出谋划策,未有触及仔细的北都建设内容。
此次,李家超在施报告宣布成立由行政长官担任主席的“北都发展委员会”,下设“发展及营运模式设计组”、“大学城筹划及建设组”、“规划及发展工作组”三个工作组,工作组权责清晰、任务明确,分别解决发展及营运模式、大学城筹划及建设、规划及发展三个层面具体遇到的问题,并由政府高层次官员直接领导,是对北都建设模式的进一步优化。
其次,行政措施上的“拆墙松绑”是对香港传统发展模式的大胆突破,其对北都建设的刺激作用和由此产生的示范效应将是革命性的。无论是引入快速审批制度;以试点形式推行“分阶段开发”模式;还是以多元开发模式,推动市场参与,加速发展;或是灵活批拨土地,推动企业落户和投资,都是对当前北都开发痛点的精准施策。查看细则可以发现,特区政府对北都建设目前遇到的难点和问题做了充分细致的调研,特别是在土地征收这个老大难问题上作出创新与尝试,真正从理念上践行了“以结果为导向”的方针。“如合适,上述行政措施亦可套用在北都以外的地方”的表述,更显示政府并非只着眼于一时一地,而是放眼长远,思考的是未来香港整体开发与利用模式的变革。
从国家层面领会改革意义
再次,订立加快发展北都专属法例是十分有效的制度创新。对关乎香港未来命脉的重要战略引擎,加强行政与立法的协同配合,善用立法权解决建设与开发中的具体问题,是香港独有的制度优势,理应充分发挥。在施政报告中加以提出,实际上更凸显了特区行政主导的原则,这也为未来其他项目的发展做了示范。
规划设定,重在执行。正处于由治及兴关键期的香港,面临着新旧动能转换和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双重任务。本次施政报告以改革和民生作为题眼,正正呼应了时代要求和市民期盼。作为香港未来发展的战略要冲,北部都会区承担的不只是民生改善和科技创新,更有探索“一国两制”下特区发展模式的重要任务。正如施政报告开篇所言,今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亦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这份施政报告既是香港全力“拚经济谋发展惠民生”、加快迈向由治及兴的进程表,亦是香港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实现突破新局面的策略部署。
对北部都会区建设,香港各界需从国家层面充分领会其价值和意义,全力支持特区政府的创新努力,以实际行动全身心投入建设和开发中,共同打开新局面、实现新跨越。
江西省政协委员、江西省旅港同乡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