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港事港心/美国内部危机外化 香港需谨慎应对\郭凯杰

2025-09-29 05:02:0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近日,美国新任驻港总领事伊珠丽(Julie Eadeh)先后与陈方安生及民主党前主席刘慧卿见面,引发香港舆论广泛关注。多方分析将此视为境外势力试探香港国安底线的信号。笔者认为,事件不仅反映中美博弈的延续,香港更需探讨如何筑牢国安屏障之余,利用自身优势应对国际关系挑战。

  伊珠丽精通中文和阿拉伯语,曾长期驻扎中东敏感地区,如巴格达、贝鲁特和耶路撒冷,更专司“人权与民主”议题,与当地政治团体互动甚密。2019年8月,正值香港黑暴高峰,她以美国驻港总领事馆政治部主管身份与黄之锋、罗冠聪等人在酒店会晤,讨论推动美国国会通过所谓《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可见其干涉中国内政的“业绩”。伊珠丽此番重返香港,官升一级,会面对象更是曾经宣布淡出公共事务却“退而不休”的陈方安生,难免引发猜测:这是否美国测试香港社会反应,探询国安红线的新举措?

  美未放弃重建在港政治网络

  特朗普政府早前大幅削减美国之音(VOA)和自由亚洲电台等机构拨款,导致VOA员工停职,机构陷入瘫痪。这被视为资讯战工具的收缩。VOA跟自由亚洲电台历史上被用作扩大美国影响、对抗中俄的“软实力”武器,因此特朗普的举措令不少反对美国干涉别国内政的有识之士拍手称快。

  然而,从今天看来,这一收缩似乎并不意味美国放弃对华施压,让媒体回归本土优先,反倒只是针对特朗普口中的“左媒”。从伊珠丽会晤事件可见,美国在资讯战外,仍透过外交渠道维持影响力。伊珠丽的任命很可能是意在利用其经验,重塑美国在港网络以及因国安法而遭遇重大打击的影响力。

  中美关系近年波折不断。特朗普1.0年代已经把贸易战和科技封锁视为对华政策的主轴;拜登则持续将香港视为施压中国的杠杆。到了特朗普2.0时代,则更显出把一切政策(包括贸易、签证)武器化以达成自身目的的意愿,甚至施压第三方国家以达成目的(如施压印度停购俄罗斯石油等)。伊珠丽会晤可视为类似试探──若香港掉以轻心,美方或视为可以资助相关团体或推动政治议程的“绿灯”。因此,香港必须审慎应对。

  要正确理解当前形势,必须清楚认识到美国内部矛盾加剧,是其针对中国和香港的根源。近年来美国社会出现严重撕裂,经济不平等和道德危机日益凸显;最高法院近年就允许公共场合持枪、取消女性堕胎权宪法保护等的判决都是撕裂的明证。在中产阶层萎缩、财富两极化的背景下,知识界和政治人物缺乏反思,就形成将内部问题归咎外部威胁,将民主危机归咎于中国“专制”的论调,从而忽略自身治理失能。

  这种内部危机延伸到外交,令美国逐渐从全球自由贸易倡导者转向“小圈子”,背离自身建立的国际秩序。对中国和香港特区的针对性政策,便是此逻辑的延伸:视香港为施压杠杆,试图通过外交试探及施压维持影响力。这不仅加剧中美摩擦,还暴露了美国“民主灯塔”光环的加速暗淡。

  长年制裁不减香港经济韧性

  话虽如此,笔者认为香港有足够的底气应对形势转变。国安法实施五年来,已筑牢法律屏障。市民上周到美领馆就伊珠丽与陈方安生等人的会面提出抗议,反映新时代下社会的共识:香港事务不容外力插手。此外,香港对美方的经贸价值依然巨大。工业贸易署数据显示,2024年美港双边商品贸易总额达643亿美元(5017亿港元),按年增长6.2%。香港是美国第七大葡萄酒市场、第七大牛肉出口市场。香港共有10间美资持牌银行、19间美资保险公司。这些紧密联系令香港对美具巨大战略价值,逼迫美方三思而后行。若美方过度干预,终将损及自身利益。

  最近几年,尽管面对美国制裁,但香港经济韧性未减。最新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中,香港继续位列全球第三,更拉近了与前两位的距离;《世界经济自由度2025年度报告》则继续将香港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同时,香港也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的最新世界竞争力排名榜中重上世界前三。香港应善用自身优势,深化与全球的经贸合作,同时坚守国安红线,方能乘风破浪,化挑战为机遇。

  笔者相信,香港有足够底气应对国安及经济上的多方挑战。伊珠丽在会见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崔建春时曾承诺,将带领美驻港总领馆推进积极议程,推动美港交流合作。正如上文指出,她到港后的言行似乎与香港新形势及不干涉内政原则不符;且让一众看官听其言、观其行,推动中美关系在尊重中国主权和特区法治的基础上平稳发展,互利共赢。

  全国青联委员、公共政策研究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