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井水集/因时制宜

2025-10-18 05:01:2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特区政府决定终止空邮中心的原有重建计划,这是因应客观环境变化的务实之举。

  2021年,特区政府提出重建位于香港国际机场的国际空邮中心,造价46亿元。预计2027年建成的新空邮中心,每年处理邮件量将提升四倍半,可满足未来15年至20年的需求。但计划赶不上变化。商务及经济发展局最近向立法会提交的文件显示,新冠疫情叠加地缘政治恶化,令最新预算的空邮邮件量较原先预计下跌近七成。若推行原有重建计划,将不符合成本效益。

  事实上,三年新冠疫情对国际航空业构成重大冲击,国际航班容量一度跌至正常水平的12%左右,导致空运货运严重延误及成本上升,全球航空业损失数千亿美元。而依赖航空网络的空邮业务,同样因为疫情而遭受巨大损失。

  虽然进入后疫情时期空邮业务开始复苏,但这一势头却因为美国对全球发动贸易战、关税战戛然而止。特朗普政府取消价值800美元以下小额进口包裹的免税豁免,中国内地及香港特区首当其冲。小额包裹占香港空邮量相当大的比重,美国的政策变化令电商成本激增,空邮需求急剧萎缩。香港邮政于今年4月先后停止对美国的海运邮件服务和空邮服务。今年7月,美国将有关政策扩大至全球所有国家,香港作为空邮中转地,受到的冲击更大。

  面对地缘政治持续恶化的新常态,继续推动重建空邮中心计划势必面对巨额亏损的风险。特区政府叫停重建计划,是实事求是的理性选择。目前用于重建空邮中心前期项目的成本为1亿多元,叫停计划可及时止损。

  需要指出的是,停止重建计划,不影响现有空邮业务。作为替代方案,特区政府多管齐下,包括翻新现有的空邮中心,保留空邮中心旁已兴建及投入服务的临时空邮服务处理设施。香港邮政加强与内地邮政的合作,优势互补,也有助促进空邮业务的可持续发展。香港空邮相关行业依然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