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荷兰政府决定对中国企业闻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导体施加限制措施,声称原因是其可能对“荷兰及欧洲的经济安全构成风险”。荷兰经济事务部门在9月30日下达行政指令,限制安世半导体及其关联实体的经营决策,并实际剥夺中方股东的正常控制权,将安世99%的股份交由第三方托管。这一举措严重违背市场经济基本原则,暴露了西方国家将经贸问题政治化的本质,撕下了荷兰“法治国家”的虚伪面纱。
安世半导体是全球领先的汽车芯片供应商,自2019年被闻泰科技收购后,近五年为荷兰贡献1.3亿欧元企业所得税,雇用数千名当地员工,研发投入增长150%,全球专利数量激增近千项。荷兰政府却以“防止关键技术流向中国”为由,对一家运营良好、为欧洲经济作出重要贡献的企业实施“明抢”,逻辑荒谬至极。
开创了恶劣先例
令人玩味的是,荷兰政府援引的《物资供应法》已有70余年历史,该法案原本用于战时物资分配,荷兰却将其用于正常运营的跨国企业,堪称法律“武器化”和“政治化”的典型。
在荷兰政府采取行动前,闻泰科技去年12月已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实体清单。上月美国商务部进一步扩大出口管制,将清单企业持股至少50%的子公司纳入管控范围。因此,荷兰“明抢”中企子公司的恶劣行为,明显是配合美国政府。
自2023年起,荷兰已追随美国限制阿斯麦对华出口先进光刻机,今年更扩大至所有可能提升中国制造能力的设备。此次“明抢”实为“资本控制”取代“出口管制”的升级版,标志着西方对华科技围堵从“卡脖子”迈向“断根”。
当合法收购的企业可被随时接管,全球投资者对欧洲法治的信心将受到根本动摇。有欧洲芯片行业分析师直言:“这不是保护国家安全,而是摧毁欧洲自身的技术优势。”
更讽刺的是,荷兰政府宣称“安世仍可正常生产”,但资产、知识产权、业务及人员被冻结,已对安世的全球运营造成实质性影响,据悉部分主要技术人员已暗寻下家,员工人心惶惶。
中国外交部明确表态,反对泛化国家安全概念,反对将经贸问题政治化。闻泰科技已启动一切法律与外交途径,要求荷兰政府撤销错误指令,维护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开放与合作。
真正的危险不是技术外流,而是信任崩塌。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建立在分工与互信之上,而今政治干预正在取代商业逻辑。若各国纷纷效仿“追溯性审查”“资本冻结”,跨国企业将无所适从。车企不会坐等芯片断供,它们会转向更可靠的供应商,而那个曾经开放、高效的欧洲市场,或将沦为地缘博弈的牺牲品。
荷兰的“法治”实践已证明,当政治干预成为常态,“法治”便沦为政治工具。此次事件开创了恶劣先例:一个国家可以随意冻结别国企业资产,理由可以以“国家安全”,而无需任何事实依据。这种做法不仅损害了中荷两国企业利益,更严重破坏了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稳定性。
中方必然采取对等反制
中国不会坐视不理。若荷兰继续对中资企业采取歧视性措施,中方必然采取对等反制。中国已通过严格管制稀土出口,对荷兰阿斯麦形成有效制约。一旦中国出手反制,荷兰将不得不面临来自中国的雷霆万钧之势。
安世事件的本质,是一场“控制权之争”,西方既担心技术外流,更恐惧中国企业的规模与盈利能力。因此采取“明抢”方式,不过如此下三滥的手段,正暴露了西方“法治国家”的虚伪本质。
当“国家安全”沦为干预正常商业运作的借口,当“市场原则”沦为政治博弈的牺牲品,全球产业链的稳定与繁荣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呼吁各方回归理性,尊重市场规律,共同维护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健康发展。
国际关系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