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香港立法会换届选举提名期将于10月24日展开,这是香港完善选举制度后第二届立法会选举,是香港加快由治及兴进程中的一件大事。近日多名资深议员先后宣布不再竞逐连任,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议论。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日前发表“港澳平”文章,强调不存在什么“祝福名单”,也没有谁享有“特殊待遇”。并相信这次选举一定能够选出更加年轻专业、更具创新创造活力的立法会议员。
其实,每次立法会换届本身就是一次更新换代、自我更新的过程,哪些人参选或者哪些人不参选,虽是值得留意,但我们更要关注的是,在选举换代的过程中,立法会如何保持制度优势的内在活力,如何提升运作的管治能力,如何为改善民生建设依法履职,如何实践更为优质的政治民主,这才是立法会选举的意义所在。
选举要看重“质”而非“量”
首先,立法会是“一国两制”框架下,特区政府管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香港优质民主实践的核心体现之一。历经2019年黑暴后,在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下,立法会实现了根本上的拨乱反正,运作回归了正轨。本届立法会不仅完成了延宕20多年的基本法第23条立法工作,更是审议通过了接近130条法案,对接国家发展和涉及香港竞争力的260多个项目,以及超过1800项的草案修正案,有效地发挥了立法会上传下达、连接政府和民众的作用,更是呈现了务实推动事务、确立发展共识、主动献策的积极影响力。换言之,第七届的立法会良好局面来之不易,而在正轨之上运作的立法会更是与政府和谐配合、互为监督,为香港由乱到治、由治及兴作出重要的贡献。
其次,立法会选举的重点不在于多少人“进进出出”,而在选出真心实意爱国、为香港负责的人。香港再出发大联盟秘书长谭耀宗指出,根据过往经验,每次换届出现三至四成新面孔属正常。
笔者2020年曾撰文呼吁延后立法会选举,作出有关呼吁不仅仅因为当时疫情严峻和反中乱港势力的非法政治活动,更是因为笔者深刻地意识到,只有在依法公正程序之下选出的立法会才能符合香港的长远利益,我们必须“拒绝一个以毁灭为目的的破坏性、‘否决型’议会。”同理,如今的立法会换届选举也必然要看重“质”而非“量”。立法选举要回归选贤举能的本质,要突出多元包容、广泛代表、均衡参与、良性接力、公平竞争,要比纲要、比能力、比形象、比立场,要将香港的发展和市民的福祉摆在第一位,要以服务香港作为自身的光荣使命和担当,最终选出一个以“市民为中心”、促进香港经济发展的“有为型”议会。
作为第七届选举委员会委员,笔者不仅见证了完善后的立法会选举制度走向优质民主、香港政治局面拨乱反正的关键时刻,也是新选举制度的见证者、参与者、贡献者。如果说选举制度完善后的第一届立法会选举是具备高度“承上启下”性的新实践,是对“爱国者治港”原则的最恰当诠释和对“一国两制”的创造性呼应,那么,本届的立法会选举则是实践以“换届”形成建设共识,以选举建构民主良性接力,以新面孔激发创新活力的关键阶段。目前,香港正处于社会和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凝心聚力拼经济,实现新质发展和飞跃是全社会的强烈共识,选出爱国爱港立场坚定、选出专业有为履职尽责的立法议员,将会为特区实现良政善治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
培育人才建构创新治理环境
新面孔意味着破旧立新、意味着在打破“利益固化藩篱”,意味着创造性地探索解决社会困境和民生难题的灵活道路,是存续香港发展活力的接力棒,更是优质民主实践的后备军。与其关心谁上谁下,我们更要关注新面孔们怎么被选上,如何破旧思维,如何立新方向,在优化立法会运作之际,为香港培育本地政治人才和建构创新的治理环境,从而引导香港实现自我改革。唯有如此,新鲜面孔才成为香港发展的新鲜血液,优质民主才能在更新迭代之中得以良性接力与升级。
安徽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侨联委员、资深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