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郑丽文以50.15%的得票率当选中国国民党主席。综观此次选举过程,从“六强混战”到“三阵营博弈”,无论候选人之间火力全开的激烈论战,还是支持者花样百出的幕后较量,都折射出国民党内部对两岸路线的深刻分歧与战略焦虑。胜选后的郑丽文如何强化“我是中国人”的鲜明立场、如何平衡党内改革呼声与统合蓝营力量,仍是考验智慧的难题。历史从不偏爱犹豫者,唯有顺应大势、勇于担当,方能在民族复兴的坐标中找到政党的真正归宿。
这次国民党主席选举最初有郑丽文、郝龙斌、张亚中等6人登记参选,但逐渐形成三个阵营对垒的局面:一是以郑丽文为代表的新生力量派,依靠年轻人力量,凭借强大的网络议题,凝聚厌烦传统政治的党员;二是以张亚中为作表的理想信念派,坚持正统深蓝理念,持鲜明的深蓝立场;三是以郝龙斌为代表的传统组织派,依赖黄复兴党部和地方派系支持。
张亚中在参选人辩论中慷慨陈辞,炮轰郑丽文,拳打郝龙斌,可谓过足了论战瘾,无奈曲高和寡,气势上占先、选票却未能同步占先。
郝龙斌在选情急转直下时,突然提出“台湾不独、大陆不武”的口号,并与赵少康联手试图挽回颓势,重拾支持的声势,可惜的是赵少康学民进党祭出“抹红”昏招。
郑当选反映党内求变心理
郑丽文在最后辩论中,毫不避讳地表达了她对两岸统一的立场,直言“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强调台湾与大陆不仅在政治、经济上有深厚的联系,更在文化、历史上紧密相连。此外,郑丽文在“谁能带领国民党重返执政”及“谁最有能力斗赢民进党”等关键议题上也获得了最高认同,并助其最终胜选。这反映出党员群体中求新求变的心理,期待一位能强力对抗民进党的领导人。
此次国民党主席选举火药味十足,秉持了“内斗内行、外斗外行”的做派,选举结束后,党内亟需重整旗鼓,加强内部团结。对郑丽文而言,目前有三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排除“老人政治”的干扰。此次选举“老人政治”影响无处不在。选举前国民党发布消息称,本次改选不再设立专门的开票中心,这意味着计票过程将全程不对外公开。此等不按常规出牌的动作,实际上透露出郝龙斌背后的朱立伦、韩国瑜、侯友宜、赵少康等多位国民党“大佬”的不甘与无奈。而在选前的关键时刻,赵少康公开呼吁大陆不要介入国民党主席选举,并要求台湾安全部门介入调查。
幸好现任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在最后时刻,“果断”恭喜郑丽文当选主席,总算给此事画上了一个句号,但能否给国民党的“老人政治”打上休止符,恐怕还得“骑驴看唱本──走着瞧”,这将是考验郑丽文政治智慧的第一道难题。
二是排除外部势力的干扰。长期以来,国民党一直奉行所谓“亲美、友日、和中”的政策,去年朱立伦在旧金山参加国民党全美党务干部研习会时再次重申有关政策。所谓“亲美”,其实就是跪美,对美国言听计从、俯首听命;所谓“友日”,其实是媚日,对日本低三下四、奴颜媚骨;所谓“和中”,其实是“远中”,对大陆只要好处,拒绝统一。
排除“模糊路线”干扰
郑丽文作为一位新生代政治人物,明确提出国民党需要改革,并批评美国干涉两岸事务,这些立场为她赢得了不少支持,接下来,郑丽文若能真正排除美日外部势力对两岸事务的干涉,与党内“亲美派”必然会有一番较量。
三是排除“模糊路线”的干扰。岛内学者许文忠曾批评国民党的两岸路线严重迷失。郑丽文以“台湾人就是中国人”为核心,强调台湾现行的宪制性规定和《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的法理基础,痛斥“台独”为“法理不通的死胡同”和“政治骗局”。她通过“不敢认中国人就去民进党”的犀利言辞严明划清了蓝绿界限,推动国民党摆脱了“暗独”暧昧立场。因此,排除“模糊路线”的干扰,重新回到“九二共识”,明确两岸路线,将是郑丽文扭转政治被动,带领国民党浴火重生的关键。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昨日致电郑丽文,祝贺其当选中国国民党主席,指出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期望两党坚持共同政治基础,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深化交流合作,促进共同发展,推进国家统一,坚定守护中华民族共同家园,守护两岸同胞根本利益,携手开创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因此,国民党当务之急是推进国家统一,在民族复兴的坐标中找到真正归宿。
上海大学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