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场立法会地方选区论坛于上周六全数结束。过去这段时间,香港市民看见的是10场有质素、有内涵的高质量民主竞争,不但在候选人身上可见服务香港的热诚、别具一格的政纲,而且从参与论坛的观众、助选团之中,也可见社会对今次选举的高度关注与热情。
不同于过去极端与吵闹的风气,今次的选举论坛真正让香港市民感受到什么是高质量民主、什么才是一场高水平的选举竞争。各候选人在论坛紧紧围绕拚经济、谋发展、惠民生、促改革,围绕促进香港长期繁荣稳定、更好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以政纲论高低、以能力决胜负、以形象争认同,斗的不再是“谁恶谁有理”,而是斗谁对相关的问题有更深刻见解、谁对香港未来的发展有更好的建议。
纵观10场地区论坛,候选人争论的焦点从宏观的北部都会区、新产业、经济结构、人口老化,到微观的地区设施、旧楼管理、旅游打卡地点,可谓无所不包。例如新界北的候选人都视北部都会区为“必争之地”,有人建议加快北都发展,鼓励更多高新科技产业落地,增加就业机会;亦有人提出北都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提升市民满足感,认为应优先改善交通网络和设施配套。又如九龙西,因为候选人包括了社福机构高层和医生,因此较留意医疗问题和如何强化对少数族裔的支援,有人建议可协助组织非华裔学生到大湾区交流,帮助他们认识国情、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聚焦拚经济惠民生促改革
至于新界东南、新界东北、港岛西由于都是近年游客打卡的热点,因此不少候选人亦将焦点放在生态旅游上,比如新界东南有候选人建议可发展特色民宿,提供传统美食;新界东北则有候选人提出打造绿色体验路线,串连马屎洲、三门仔等地,并且发展民宿与营地,提升整体旅游吸引力;而港岛西的坚尼地城卑路乍湾海滨长廊,先后被多名小红书网红推介而成为旅游热点,有候选人提议可在海滨长廊划分不同主题的分段,亦有人期望政府可以拆墙松绑,先打通后优化,增设跳岛交通接驳等等。
候选人在论坛上提出的政纲建议不光理性而具建设性,而且由于候选人背景多元具广泛代表性,也为选举引入了不少新的声音和角度。香港正站在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面对新机遇挑战,立法会作为特区管治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要不断补充新血液、拓展新思维、激发新动能。而且候选人展现出的新风气新元素,也连带促使香港的选举政治进一步向高质量民主迈进,鼓励了市民的热情关注和参与。
在上周六的港岛东区论坛,就发生了一件插曲。其中一名候选人在讲解政纲时突然身体不适晕倒,随之而来的,是在场其他候选人与义工立即上前搀扶并提供帮助。虽然该候选人无法继续参与论坛,但主持人仍提出秉持选举精神,在后续环节讲述其名字。这种“选举有温度、竞争见格局”的环境,在过去香港的政治环境中可谓无法想像。
以在2016年的立法会九龙西选举论坛为例,先是经历了两个小时的大吵大闹,之后多个团体还在场外上演“全武行”,不仅发生肢体碰撞,需要警方出动胡椒喷雾到场调停,混乱期间还有人袭击警员,堪称一场大闹剧。而且更加讽刺的是,当时发生冲突的甚至不是相反政治阵营的人,而是激进政治势力的内讧。
彰显选举竞争新底层逻辑
往事不堪回首,如今的选举论坛非但没有再发生暴力冲突,更难能可贵的是,各候选人及其助选团队之间也没有了过去那种要斗个“你死我活”的思维。所有候选人都是爱国爱港的“香港队”,即便是竞逐议席的对手,也建基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这是新选制带来的新风气,也将会是今后香港政治竞争的新底层逻辑。
在这样的风气下,不光候选人之间能集中力量拚搏政纲诉诸实力,市民对选举的参与热情也明显有所提升。过去几日的选举论坛,基本上都是满座,而首次在露天场合举办的港岛西选区论坛,更吸引了大批市民驻足观望,候选人之间的激烈交锋不但屡屡引来观众的欢呼和掌声,就算在论坛完结后,仍有市民上前向候选人反映诉求,而候选人亦非常耐心地记下一个个问题,逐点回答街坊的提问。
事实说明,其实很多香港市民都并非政治冷感,只是昔日选举所见的种种粗劣行径,不断地消磨市民对候选人以至是立法会的信心。如今新选制拨乱反正,选举的焦点又重新回归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这些与港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加上现届立法会上任4年来做出的各项重大成绩,都增加了市民对新一届立法会的期望和信心。
一场场选举论坛的高水平正面较量,一幕幕候选人、助选团、市民之间的高质量良性互动,反映的正是人们对新选举制度的认同和对良政善治的期盼,也不断巩固香港市民对于发展符合香港实际高质量民主的共同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