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合作跨进了新领域。第四次沪港合作会议昨日在香港举行,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和上海市市长应勇出席。双方签署15项合作协议,在“一带一路”、文化合作及创意产业、教育、金融、青年发展、创新科技等六大重点合作领域,展开深入合作。
林郑表示,上海是长三角经济带的领头城市,在建立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及科技创新方面,取得显著成绩。香港在“一国”和“两制”的双重优势下,一直发挥协助内地企业走出去,将资金引进来的重要平台作用。粤港澳大湾区和长江经济带均是国家重要战略发展地区,在未来发展中应各展所长,共同把握机遇,将两地优势互补,携手共赢。
应勇市长表示,香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城市治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值得上海借鉴。两地合作呈现出全方位、宽领域、高层次的态势,促进了两地经济社会发展。
这次沪港合作会议是中共十九大后举行的首次沪港合作会议,是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均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后的首次沪港合作会议,是中国进入新时代后双方共谋携手发展的合作会议。由于香港和上海是中国两个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沪港合作不仅对两地长远发展产生影响,亦将对国家扩大开放、创新科技,以及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产生诸多影响。进入新时代,沪港合作的视野更宽、格局更大、范围更广,前景值得期待!
沪港两地竞合大于竞争
在香港,长期存在一种观点,认为上海在金融、航运等领域的崛起,给香港造成很大冲击。其实,这种说法是偏颇的。由于历史文化、地理位置、经济结构等诸多原因,上海与香港的资源禀赋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国家赋予的功能任务不同,实际上,两地在发展上竞合大于竞争。
以金融业为例,沪港两地的金融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在资本市场的深度、股票市场的活跃度、筹资能力以及衍生品交易上,上海与香港都有较大差距。在外汇市场方面,香港的交易量也要高出上海数倍。因而,双方金融合作可以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互补互利,而不是互相竞争。
再以航运业为例,上海洋山港建成后,发展很快,目前已是世界第一大港,其增加的运量,不能解读为从香港“口边夺食”。上海背靠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拥有体系完善的制造业,亦有长江黄金水道与洋山港相通,许多产品要通江达海、走向世界,是长江经济带支撑起了上海的航运业。
在昨天的会议上,林郑和应勇都谈到,沪港两地合作的空间很大。比如,上海拥有强大的先进制造业,具有大型设备的制造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等,香港拥有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在法律、会计、国际仲裁等领域的优势明显。双方在二者的结合点上多做文章,就能开辟出合作的新天地。过去五年,香港到上海投资项目从2.2万个增加到2.9万个,沪港上市的企业从80家增加到超过110家,2013年9月上海自贸区成立以来,新落户港资企业户数占外资企业的45%。这些数据都是最有力的证明。
沪港合作更加重视做大“增量”
在昨天的会议上,林郑和应勇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去年,上海市发布了“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桥头堡’作用行动方案”,香港与国家发改委也签署合作安排,作为香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蓝本。
沪港两地能不能联手抢抓“一带一路”机遇?显然,沪港合作不仅要做“存量”,还要做“增量”。做“增量”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就是联手出击。
作为两个国际大都市的掌门人,林郑和应勇都有宽阔的国际视野。他们都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装备贸易,上海及其所牵引的长江经济带拥有强大的工程建设能力和大型装备制造能力,但对国际贸易规则的熟悉程度尚不如香港,如果沪港之间建立“绿色通道”,上海充当联接内地市场的“接力站”,香港充当联接国际市场的“接力站”,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携手做专业服务,一定能优势互补,双方得利。
昨天的会议取得许多共识。其中,在人民币“走出去”的过程中,香港以其成熟的国际金融经验,发挥着特殊作用。而“沪港通”的开通,联通了香港和上海的资本市场,在资金“走出去”、“引进来”的过程中,沪港两地可以携手把金融服务的业务做大。
“跳出沪港看沪港合作”的理念,是林郑和应勇共同的观点。如今这个理念更趋清晰,可以概括为三个特点:双方不仅考虑沪港两点之间的对接,还考虑沪港领衔、多点对接;双方不仅考虑香港和内地市场的合作,更是瞄准全球市场的合作;双方不仅是注重现有资源的整合,更是注重创新资源的整合。
“一国两制”为沪港合作提供有力保障
沪港合作的主角是两市,坚强后盾是国家、是“一国两制”的制度安排。在“一国”之下,国家通过制定发展规划,为两市的发展指明方向、创造条件、提供保障。对此,林郑和应勇在讲话中都信心满满。
从宏观来看,长江经济带建设、京津冀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从东、北、南三个方向共同支撑中国的经济版图。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龙头,上海始终发挥着引领、服务整个经济带的作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香港、澳门、深圳、广州各自发挥着自己的独特功能,诸城市之间互补、互动、互惠、互利。粤港澳大湾区四个城市与上海之间同样是这种关系。国家“十三五”规划支持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三大中心定位,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中心。这些都是“一国两制”体制下、国家统筹规划带来的好处。
从微观上看,国家不断出台新政,破除香港与内地之间人员、资金、技术等要素流动的壁垒,为沪港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比如,去年八月以来,国家部委出台便利港澳居民赴内地学习、工作、居住的政策,将极大促进沪港两地的人才流动。本次沪港合作协议中“青年发展”成为六大重点之一。林郑和应勇都期待香港青年到上海创业发展能够不断取得新成果。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香港中联办主任王志民在发言中说“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中央作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为香港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我们要从国家发展的大格局、大战略、大愿景中去思考把握香港现在和未来的角色和机遇”。
沪港合作不断推向纵深,正是“融入”的最好体现。一直以来,香港一直凭着具创意、富毅力、守望相助和同舟共济的“狮子山下精神”持续发展;上海本着“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海派精神,不断迈步向前。林郑和应勇对推动两地合作,提出了许多新思路、新重点、新措施。步入新时代,相信香港和上海一定能开启全面合作新篇章,贡献国家,成就自己。
本文作者为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侨界社团联会永远名誉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