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点击香江 > 正文

反对派攻击抹黑林郑施政政策是在欲盖弥彰

2018-10-18 03:16:24大公报 作者:屠海鸣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连日来,本港市民都在热议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发布任内的第二份施政报告,这份报告提出了破解香港诸多难题的方案,特别是“明日大屿”大规模填海造地计划,可新增1700公顷土地,为约100万居民提供一个新家园,打造成香港的第三个商业中心。不仅如此,在建设期约15年的时间里,还可提供34万个就业岗位,这是一件惠民生、利长远的好事。

然而,对这样一个具有前瞻性、可行性、普惠性的计划,反对派却恶毒攻击、拚命抹黑,声称“明日大屿”计划是“倒钱落海”、“掏空库房”。反对派喉舌《苹果日报》社评,甚至蛮不讲理地称“林郑瞇埋眼燃烧万亿财储”、“新一轮献媚中共权贵大撒币,以讨好中共权贵,实在居心叵测,如不能悬崖勒马,势成千古罪人”云云。反对派上周日还组织有数千人参加的“大游行”,企图挑起对抗和争拗,阻挠特区政府依法施政。

反对派强词夺理为“明日大屿”贴上“政治标签”,无限上纲上线,再次暴露出反对派根本不关心港人疾苦,“逢特区政府必反”、“为反而反”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反对派愈是攻击抹黑林郑施政政策,愈是欲盖弥彰,令人不齿!

“倒钱落海”之说是故意制造恐慌

反对派攻击“明日大屿”是一个“倒钱落海”的计划,理由是填海造地造价4000亿至5000亿元,会掏空香港的库房,燃烧香港的储备。那么,这种说法能站得住脚吗?不可否认,“明日大屿”是一个宏伟计划,投资庞大是不争的事实。但我们须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入分析:

第一,“明日大屿”是分段投资,而非一次投资。施政报告称,首批住宅单位入伙在2032年,整个“明日大屿”计划长达15到20年,有关开支将会分开多个财政年度入帐。以15年计,如果总投资额度为5000亿元,分摊下来每年300多亿元,数字并非大得可怕。

第二,“明日大屿”大投资将有大收益。计划可新增土地1700公顷,除去配套设施,其中约五成可用于建屋,即850公顷土地。这850公顷土地当中三成将用于建私营房屋,即255公顷。以相对偏低的六倍平均地积比率计算,再换算成平方呎,即得出多达1.53亿呎的楼面面积。以每呎卖得4000元,便可获得6000多亿元的地价收入,扣除填海成本,还可赚取约1000亿元。况且,随着港珠澳大桥开通、机场三跑及拟建的屯门/北大屿/港岛北运输走廊建成,未来随着地价上涨,地价收益可能还不止这个数字。

第三,香港财政储备充盈。经过多年积累,现时港府财政储备高达11000亿元,完全有钱做大投资。一边是房价畸高、大量家庭期盼上楼;一边却捂住“钱袋”不肯投资以扩大房源、拉低房价。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岂不是捧着“金饭碗”讨饭?

“明日大屿”是一项对改善民生、振兴经济、充盈财政库房都有利的长远投资,所谓“倒钱落海”、“掏空库房”耸人听闻,是故意制造恐慌。香港是一个成熟的商业社会,反对派当中不乏各界精英,难道连这个简单的帐都不会算吗?

“远水”救“近火”是空话骗人

反对派攻击抹黑林郑“明日大屿”填海造岛计划的另一个理由是,政府没必要填海造岛,“远水”救不了“近火”,而应从现有土地上想办法。那么,“近水”救“近火”可行吗?

首先,改变“存量土地”用途绝非易事。香港现有的存量土地在私人发展商手中,包括棕地、农地和市区旧楼以至粉岭高尔夫球场。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受法律保护,要改变用途、收地收楼绝非易事。特区政府以往也做过大量工作,但进展缓慢,成本不菲,收效甚微,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香港土地紧缺的难题。就算是政府可以收回1700公顷新界农地或棕地,需要多少亿元的公帑呢?

其次,着眼“增量土地”是可行之策。我们不妨把香港与新加坡做个比较。1960年,新加坡土地面积仅得581.5平方公里,2017年已升至721.5平方公里。在同一时段,香港土地面积由1020平方公里,仅增至1111平方公里。新加坡升幅24.1%,香港升幅仅8.9%。香港房屋用地在2016年只有7660公顷,新加坡房屋用地在2010年已有10000公顷,比香港多达30%。如果说新加坡土地供应充足、房价并不畸高、社会矛盾较少,那么,应该承认“填海造地”立下了汗马功劳。

始终“民心我心”的林郑出任特首后,在推出各项施政措施中,一直“与民同行”。为了此份施政报告更贴近民众,她与张建宗、陈茂波两位司长和管治班子主要成员,用了三个多月时间,召开了近40场涵盖社会方方面面的谘询会,使各项施政措施广纳民意、众望所归。然而,反对派根本不愿意面对香港土地紧缺的事实,没有深入调研如何增加土地供应,不敢回应“地从何来?”的难题,只管蛮横无理地指责,却提不出任何建设性的建议,“近水”救“近火”是骗人的空话,恐怕连他们自己都不相信。

“制造裂痕”才是真实目的

反对派攻击抹黑“明日大屿”还有一些理由,比如“破坏生态”、“迫港人做大湾区人”等说法,这些理由或牵强附会、主观臆断;或捕风捉影、无中生有,根本不值得一驳!但反对派依然来势汹汹,激进反对派组成的“守护大屿联盟”和以朱凯廸为首的“土地正义大联盟”,以所谓“守护大屿”为名,对林郑和特区政府大有“兴师问罪”之势。

反对派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是竭力保留一个“反对”的“由头”。香港土地供应不足,造成房价畸高,年轻人置业困难,“愤青”不断涌现,这是长期以来影响和困扰香港社会和谐稳定一大诱因。反对派要的就是这种局面。香港长期“坐困愁城”,反对派就有机会培育更多“愤青”,就能制造更多社会裂痕,一旦特区政府化解了住房难题,香港社会风平浪静,反对派就没有了用武之地。为此,他们一定要死死地拖住政府,不让政府有所作为。

今年4月24日,香港中联办主任王志民应邀首次出席立法会午餐会时表示,中央政府和广大香港同胞都期望,立法会与林郑月娥行政长官领导的新一届特区政府有商有量,不断造福市民,并相信“爱国爱港、民主监督、理性务实、和衷共济”应该也必将成为立法会文化的核心价值。王主任所言高屋建瓴,切中要害,寓意深刻。

如今,林郑的“明日大屿”计划勾勒出香港城市发展和市民福祉改善的美好前景,希望反对派人士把公众利益放在党派利益之上,观大局,为民生,行善事,切勿沦为历史的罪人、盲人和矮人!

(本文作者为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侨界社团联会永远名誉会长)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