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点击香江 > 正文

金庸的家国情怀是年轻一代永远阅读的“侠书”

2018-11-01 03:16:22大公报 作者:屠海鸣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金庸大侠驾鹤离去,全球华人同声一悼!当代文坛泰斗、着名武侠小说家查良镛先生前日不幸离世,牵动了全港、全国同胞乃至全球华人共同的追思和深深的缅怀。一天多来,无数人在抒发“笑傲江湖成绝响,人间再无侠客行”的惆怅,无数人在唱咏“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侠义名句。
 
天南地北的悼念,说明的不只“金大侠”文学作品的影响力,实际上更是世人对“金大侠”人格追求与家国情怀的赞美和传承。查良镛先生绝不仅是一位学者、报人和政论家,他为世人留下的也绝不仅仅是小说、报道和社论;他更是一位胸怀家国、追求国家民族复兴的坚定爱国知识分子,留下的是传统文人的风骨,留下的是报效国家、建设香港、回馈家乡的拳拳赤子之心。
 
贯穿於金庸作品中的是大历史背景下的民族大义,充盈於人物性格的是对国家与人民的强烈责任感。在国家利益、民族大义立场上,他於作品内外、现实当中,从来立场坚定、观点鲜明;在推动香港“一国两制”事业的进程里,他为人为文、亦言亦行,令人敬佩。今天,“金大侠”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留给世人的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从他的文学作品当中,年轻一代人可以读到乡愁,可以读到家国情怀,更可以读到报国之志,这是一本永远值得重温、珍藏和启迪的“侠书”。大侠虽去,情怀永留!
 
胸怀报国志以笔为介道侠义
 
世人皆知查良镛先生是一位报人和小说家,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这都不是他的初衷,他大学毕业后就立志要报效国家,更曾报考外交部不果,转而用文章来体现自己的志向,即所谓的“以笔为介道侠义”,在小说世界里表达他对国家与民族的强烈责任感。在他的开创下,武侠小说开启了“新派”之流,影响了数以亿计的几代人。从郭靖、萧峰到袁承志,从异族入侵到奋起抵抗,一个个鲜活的英雄侠客,一句句正义的慷慨对白,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正邪对决,贯穿其间的,是侠义精神,是家国情怀,是中华文化,更是民族大义。
 
在其后数十年里,金庸虽然换过不同的岗位,即便在许多政见未必与众人相同,但无论是以何种形式或在何种平台,他始终坚持这种“大义”。我们可以在他的作品中,看到国家、民族的分量,更可以看到作者所毕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如果没有这种“铁肩担道义”的坚定态度与立场,他在其后的人生中也就不会如此积极地参与到推动国家改革开放进程,参与到推动“一国两制”事业的落实当中。尤其让人称道的是,他於1981年获邓小平先生接见,谈及许多香港前途问题,其后曾参与香港基本法起草工作,并被任命为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政治体制”小组港方负责人。金庸虽然没有真正从政,但他以自己的作品,影响了一大批人努力追求并贡献於国家。如果香港的年轻人认同“侠义”,就应该体会到金庸对於国家民族的深厚情感。
 
心系民族兴怒斥败类彰侠情
 
其文如其人,在小说世界里,侠客常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情节,而在现实当中,在一些涉及国家民族的大是大非原则上,查良镛先生亦屡有“侠义”之举。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关乎香港回归的重大问题上,他立场坚定,没有站到英国人一边。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英国前首相戴卓尔夫人到香港,主动邀请查先生到“港督府”会面,期望以此来拉拢支持英国人的立场。查先生曾回忆:“当时我对她说,我主张香港应该归还中国的,第一,本身中国地方,当然应该还了;第二,你签条约99年,现在到期了,你怎麽可以不守信用?她跟我没什麽好谈的,就不谈了。”支持回归以雪百年耻辱复兴民族,查良镛先生坚定的立场,让人敬佩。
 
即便是在回归后,在一些涉及国家民族的重大事情上,他同样有过侠客怒斥的情况。例如,对於“港独”分子的言行,查良镛先生在一次访问中指出,有些人根本不是在追求所谓的民主,而是希望自己有机会做首长、部长,对於这些只谋个人私利、不为香港几百万市民谋福祉的行径,当时他语气决绝:“我认识他们,但瞧他们不起”、“香港一‘独立’就会垮台。撇开领土归属等问题,仅以地小而论就不现实。香港地方这麽小,如果还要花钱购买军舰、大炮的话,恐怕加一倍的税都不够!”这些看似“小事”,但与他笔下武侠小说中的情节与人物,又是何其相似!对於许多受一些传媒歪论迷惑的香港年轻一代,从金庸先生的怒斥败类言行中,是否可以看到什麽叫“正义”,什麽才是港人应有的“正道”?
 
乡愁游子意但守桑梓依枌榆
 
是侠客难免都有游子的乡愁。查良镛先生出生在浙江嘉兴海宁,尽管过去曾留下极不好的回忆,但他自始至终没有忘记自己从何而来、自己是什麽人。内地施行改革开放之后,他为推动家乡的各项事业发展,他既出钱、出物、出力,也亲自赴家乡探访演讲、题诗题名,更利用自己的关系,积极联系一大批香港同胞去为家乡的发展作出贡献。例如身兼多间大学的名誉教授,亲自为学生授课,也慷慨免去许多机构的版权费用。在许多新闻记载中,平日少言的查良镛先生,总是不吝对家乡的亲切爱溢之词。
 
笔者籍贯浙江宁波,与大侠属同乡。上世纪90年代,有缘与大侠谋面,大侠对於我这个小老乡,关爱有加,滔滔不绝的向我谈起家乡的文化特质和史记传说,给了我难忘的回忆。有传媒报道,金庸生前曾六次回到故乡海宁,首次就将市政府所给予祖屋补偿款转赠当地一间小学以兴建图书室,其后更捐赠数百万元在嘉兴学院建金庸图书馆。这种情怀,绝非炫耀式的“衣锦还乡”,而是发自於内心的游子归乡之情。原新华社副社长张浚生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回忆:“金庸先生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他热爱祖国,热爱家乡,虽然也曾经遭受过种种磨难,但他的爱国爱乡的炽热感情,始终不变。‘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他虽然长期居住香港,在那里成就了他的事业,但一直惦念着故乡。”所有人都有自己的故乡,一些人耻於家乡的贫穷,一些甚至否认自己的祖地,但金庸先生对家乡的情感,值得年轻一代深思自省。
 
中联办主任王志民前日的唁电高度概括了查良镛先生崇高的一生:“先生是着名作家、杰出报人,被誉为当代武侠小说泰斗。先生博学多才,继承古典武侠小说精华,开创新派武侠小说先河。作品深蕴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对海内外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先生毕生心系国家、爱国爱港,为促进‘一国两制’事业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弘扬中华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贯穿於金庸一生的,是他足以传世的武侠小说,更是他侠义精神与对国家与民族的情感。香港年轻一代在品读精彩文学作品、为当中的侠义而感动的同时,更应看到、想到、做到力透於小说泱泱文字中那永恒的“家国情怀”!
 
(本文作者为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侨界社团联会永远名誉会长)
 
注:大公报独家发表,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