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点击香江 > 正文

韩正以三个“前所未有”冀港澳同胞投入大湾区建设

2019-03-05 03:17:38大公报 作者:屠海鸣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昨日下午在全国政协礼堂,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港区澳区全国政协委员并参加联组讨论。这是韩正副总理主管港澳事务后,首次接见来自港澳地区的全体全国政协委员。

  联组会上,陈冯富珍、黄志祥、王冬胜等14位港区澳区全国政协委员作了发言。其中,本人在会上作了《关於在粤港澳大湾区设立港区顾问委员会的建议》的发言。在认真听取委员们的发言后,韩正副总理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当前大湾区建设态势良好,主要体现在三个“前所未有”:一是中央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二是三地社会各界参与热情前所未有,三是历史条件前所未有。他希望始终发挥港澳独特作用,粤港澳三地要切实扛起主体责任,积极协调配合,确保战略举措落地见效。

  欲成大事,须看“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因素如何。韩正副总理对大湾区建设做出三个“前所未有”的判断,恰恰是聚焦“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他分析的大湾区建设的条件,精準到位,透彻入裏,符合客观实际,令人信服!韩正副总理希望粤港澳三地要切实扛起主体责任,激励港澳同胞积极投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书写大湾区建设的时代新篇。

  中央高度重视,给予坚定信心

  韩正副总理指出,对於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央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关心、关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作,去年亲自主持审议了规劃纲要,亲赴广东考察调研,会见香港澳门各界庆祝国家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访问团,充分体现了中央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劃、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国家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的“长篇巨著”,是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引擎”。大湾区建设不仅涉及到经济发展,还涉及到科技创新、民生改善、文化繁荣等诸多方面;不仅涉及到粤港澳三地的融合发展,还涉及到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不仅涉及到港澳特区参与国家治理,还涉及到港澳特区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作贡献。正是由於这项国家战略极端重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中央政府对大湾区建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

  中央高度重视,是大湾区建设的“天时”优势。韩正副总理在会上说,习近平总书记不仅从宏观上给予大湾区建设以指导,还就“科研资金过河”、便利港澳居民赴内地等具体政策上给予关照,充分体现出习总书记对港澳同胞的深情牵挂。正是基於此,前不久公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劃纲要》广泛吸纳了诸多“港澳意见”,3月1日召开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又传递信息,中央政府同意了一系列有利於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政策措施,其中包括“港人港税”“澳人澳税”、支持大湾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港澳居民等。

  粤港澳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中心城市的条件下推进,唯有中央才有能力主导大湾区发展。习总书记和中央对大湾区的高度重视,给港澳同胞以巨大信心和力量,激励港澳同胞更加坚定地投身大湾区建设。

  三地热情参与,内生动力十足

  韩正副总理指出,三地社会各界参与热情前所未有。大湾区居民对粤港澳大湾区充满期待,对港珠澳大桥开通、广深港高铁通车反响热烈,港澳人士对申办居住证等政策措施的落实都给予普遍好评。“可以说,三地社会已经形成了积极参与、共促发展、共享成果的浓厚氛围。”

  诚如韩正副总理所言,大湾区发展规劃纲要公布后,在港澳特区引起强烈反响,港澳社会各界普遍认为,这是香港、澳门发展的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香港经济增长长期徘徊在2-3%之间,缺乏持续稳固支撑,加之世界经济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保护主义倾向抬头,给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的香港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香港经济已经到了必须第三次转型的时候。澳门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发展资源有限,后续发展受到限制。大湾区建设可以为香港、澳门探索发展新路向、开拓发展新空间、增添发展新动力提供战略支撑,香港、澳门可以藉此机会巩固和提升传统优势,并打造出新的优势,发展动力将更加强劲。正是基於以上认识,港澳社会各界参与大湾区建设热情高涨,纷纷行动起来,研讨政策,寻求与广东九市的合作“共振点”,这是大湾区建设的“人和”优势。

  人是一切伟大事业的创造者,人是最活跃的生产要素,港澳同胞也必然是大湾区建设的推动者、贡献者和受惠者。港澳同胞热心大湾区建设,必能按照韩正副总理的希望,与广东九市的民众扛起主体责任,携手奋进,攻坚克难,形成推动大湾区建设的内生动力,尽快开创大湾区建设的新局面。

  条件得天独厚,有利深度合作

  韩正副总理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历史条件前所未有。粤港澳大湾区有基础,有能力通过更广泛更深程度上的合作,联手走出去,更好引进来。韩正副总理指出:“大湾区的建设可以为全国深化改革开放提供新鲜经验。”

  粤港澳大湾区涵盖11座城市,总面积达5.6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GDP总量将近11万亿元人民币,其经济体量超过俄罗斯,与韩国相当。与纽约湾区、三藩市湾区和东京湾区相比,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在经济规模、人口总量等方面也不逊色,主要差距体现在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如果能够补上“短板”,潜在的能量将被激发出来,发展前途不可限量。可以说,大湾区发展的条件得天独厚。这是“地利”优势。

  拥有“地利”之优势,有利大湾区各城市之间深度合作。比如,香港是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是世界公认的自由港,香港在金融、会计、法律、国际仲裁等领域拥有强大的人才队伍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规劃纲要》明确提出,这些领域的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香港企业可以携手内地企业併船出海,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开拓广阔市场。又比如,《规劃纲要》提出,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此举将推动香港、澳门的科研优势与广东的高端製造业实现对接,催生新的产业,并佔据产业链的高端,让香港、澳门在创科方面形成新的重大优势,不仅让港澳的科研优势有了用武之地,也让广东的製造业水平再次提升。与此同时,粤港澳三地之间的创新之举,必然成为全国深化改革开放的“风向标”,引领中国发展转型。凡此种种,都为大湾区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联组会上,韩正副总理还希望港区澳区全国政协委员充分发挥双重积极作用:一,继续当好国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贡献者;二,继续当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捍卫者;三,继续当好积极支持行政长官和特区政府依法施政的支持者;四,继续当好爱国爱港爱澳事业的传承者,为国家发展和“一国两制”事业的行稳致远,作出新的贡献。

  三个“前所未有”呈现,“天时、地利、人和”兼具。“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港澳同胞对大湾区的未来充满信心,携手奋进,共创辉煌,正当其时!

 

  (本文作者为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

  註:《大公报》独家发表,如有转载,请註明出处。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