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点击香江 > 正文

从习主席深入两会团组看“以人民为中心”宗旨

2019-03-11 03:18:38大公报 作者:屠海鸣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备受关注的全国两会正在北京举行。连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深入人代会的部分代表团和政协文艺、社科界别联组,认真听取代表委员们的发言,谈“为谁立言”,论“生态文明”,讲“脱贫攻坚”,议“乡村振兴”。习主席的讲话始终彰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施政理念,为民之情,溢於言表,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中共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指导思想。“习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十九大报告对此作了如下阐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嚮往作为奋鬥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中共十九大以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得到了充分的贯彻落实。习主席此番在两会团组的系列讲话,再次强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让人感受到人民领袖深厚的为民情怀,感受到中共作为执政党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

  谈“为谁立言”,聚焦民之所忧

  “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习主席参加政协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联组讨论时如是说。

  习主席指出,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习主席要求文化文艺工作者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习主席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裏。

  习主席以上论述,正是聚焦人民所忧。这些年来,我国的文艺社科工作总体上坚持了正确的方向,但一段时间以来,也出现了让人忧虑的现象。比如,热衷“宫鬥”之技,漠视奋鬥之情;热衷小资情调,漠视责任担当;热衷西方价值,漠视民族精神;热衷个性张扬,漠视同舟共济。文化文艺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职责是“培根铸魂”。如果以这样的作品引导教育下一代,培育出的将是无数“精緻的利己主义者”,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还有什麼前途和希望?不少民众对此忧心忡忡。习主席的讲话,让文艺社科界更加理解“守正创新”的“正”是什麼?更加明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才是唯一正确的方向。

  论“生态文明”,聚焦民之所虑

  “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坚战。”──习主席参加人大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如是说。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係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然而,综观过去几十年,中国在高速发展的同时,积累了不少“生态欠帐”,蓝天日渐稀少,绿水不再长流,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生态难民”。人民群众对此充满忧虑,这样的发展模式注定不可持续。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中央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加力,“生态欠帐”逐步得到清理。比如,随着对华北地区重污染企业的整治,人们已经明显感到,“北京蓝”出现的频次越来越多。

  如何把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保之间的平衡?如今,不少人忧虑: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整治污染会不会放鬆?习主席强调:“不能因为经济发展遇到一点困难,就开始动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念头,甚至想方设法突破生态保护红线。”“我们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要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定力,不动摇、不鬆劲、不开口子。”习主席言辞铿锵,掷地有声,给全国老百姓吃了一颗“定心丸”。

  讲“脱贫攻坚”,聚焦民之所难

  “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尽锐出战、迎难而上,真抓实幹、精準施策,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习主席参加人大甘肃代表团审议时如是说。

  贫困群众一直是习主席最牵挂的人。在脱贫攻坚战进入“倒计时”的关键时刻,习主席提出“四个要”的要求:要咬定目标不放鬆,要整治问题不手软,要落实责任不鬆劲,要转变作风不懈怠。他还对脱贫攻坚中出现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进行了毫不留情地批评。比如,群众反映的“虚假式”脱贫、“算帐式”脱贫、“指标式”脱贫、“遊走式”脱贫等问题。

  习主席上述讲话,正是聚焦民之所难,感人至深。习主席多次指出:“扶贫路上不能丢下一个贫困群众!”习主席的这份执著从何而来?他曾坦言:“多年来,我一直在跟扶贫打交道,其实我就是从贫困窝子裏走出来的。1969年初,我到延安农村插队当农民,还不到16岁。从北京一下子到那麼穷的一个地方,感受确实很深。”这麼多年来,从黄土高坡到雪域高原,从西北边陲到云贵高原,从太行山深处的河北阜平县,到地处深度贫困地区的四川大凉山,习主席走遍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把人民放在心上,把使命扛在肩上。今后两年,脱贫攻坚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习主席此番关於脱贫攻坚的讲话表明,解民所难,始终如一,绝不鬆劲!

  议“乡村振兴”,聚焦民之所愿

  “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劃和推进。”“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树牢绿色发展理念”“要补齐农村基础设施这个短板”“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要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习主席参加人大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如是说。

  中国五千年的漫长历史,绝大部分时间段都属於农业社会。农业、农村、农民是中国社会稳定之基、繁荣之本。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佔总人口七成左右的农民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中国製造”、“中国建造”,凝聚着千万农民工的汗水和心血。如今,城市发展了,农村也绝对不能荒芜。让乡村富裕起来、美丽起来,是数亿中国农民的共同愿望。来自基层、扎根人民的习主席,深知人民所想所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写进了中共十九大报告。两年多来,已经取得较大进展。习主席此次讲话中提出的“七个要”,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总方针、总要求和制度保障,既指明瞭方向,又提供了方法。按照这一要求持之以恒地推进,必能推动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让千万农民的愿望变成现实。

  情之所繫,言之所及。习主席深入两会团组的讲话,处处体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是真情流露,是责任担当,是为民情怀。昨天上午,全国政协常委、香港中联办副主任谭铁牛深入港区全国政协委员分组会,公开传达习主席的讲话精神;昨天晚上,中央统战部副部长谭天星深入部分港澳代表委员中间,公开宣讲习主席的讲话精神,给了出席两会的港澳代表委员极大的鼓舞。

  香港虽与内地社会制度不同、发展阶段不同、面对的矛盾和问题不同,但香港与祖国内地同呼吸共命运,祖国的繁荣富强是香港之福,执政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得到深入全面贯彻,必然使国家强盛、社会繁荣、人民幸福,香港同胞由衷地感到高兴、骄傲和自豪!

  本文作者为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

  註:《大公报》独家发表,如有转载,请註明出处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