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点击香江 > 正文

从建言献策看港区代表委员履职尽责的神圣使命

2019-03-12 03:17:29大公报 作者:屠海鸣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南粤春意盎然,北国暖意融融。正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两会,处处洋溢着激昂奋进的气氛,时时吸引着香港同胞的视线。今年两会前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劃纲要》正式公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主席亲自谋劃、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对国家而言,是构建国家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需要,是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对港澳而言,是推动“一国两制”实践取得更大成功的需要,是港澳发展拓展新空间、实现经济转型的重大历史机遇。

  连日来,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充分发挥“双重积极作用”,既在“国家议题”上积极建言献策,更在“香港议题”上发表真知灼见,积极履行神圣使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维护“一国两制”,立场坚定

  香港回归以来,“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正如习近平主席2017年视察香港时所说,香港“中西合璧的风采浪漫依然,活力之都的魅力更胜往昔”。

  昨天在人民大会堂,全国政协举行第三场大会发言。港区全国政协委员、 民建联主席、香港立法会议员李慧琼作了题为《维护“一国两制” 坚守“三条底线”》的发言,说出了绝大多数香港同胞的真心话,激起阵阵掌声。她说:“绝大多数香港市民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对‘港独’分子都是深恶痛绝的。‘港独’的恶劣行径,於法不容、於理不通、於情不合,是不得人心也绝不可能成事的。”李慧琼继而分析,“港独”言行严重违反宪法和基本法,从根本上於法不容。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即使近代被英国割佔,与内地的同胞之情和经济社会文化联繫也从未间断。“港独”完全於理不通。香港命运从来与祖国紧密相连,东江水入港,抗击亚洲金融风暴,抗击SARS,开放“自由行”,实施CEPA协议,中央政府支持香港不遗余力,“港独”完全於情不合。

  “一国两制”是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是香港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推进“一国两制”行稳致远,是新时代赋予代表委员的历史使命和责任。综观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或团组发言,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绝不迴避、绝不含糊、绝不淡漠。维护“一国两制”,支持特区政府和行政长官依法施政,态度鲜明,立场坚定。代表委员们阐明了一个樸素的道理:香港好,国家好;国家好,香港更好;代表委员们发出了香港居民的心声:香港要与祖国内地同繁荣共进步,就必须对“港独”言行“零容忍”,让“港独”言行“零空间”。

  献计大湾区建设,思路开阔

  备受关注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劃纲要》上个月出台。推进大湾区建设,香港的“主场”、“主角”意识愈加明确,“大湾区建设”成为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聚焦的最大热点。

  本次人代会正在审议外商投资法,好几位港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在国家出台港澳台投资的相关法律之前,结合港澳台投资的特殊地位,参照外商投资法,让更多的港澳企业享有内地企业同等待遇。

  “优化营商环境”是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工作。笔者所在的第五十三组“特邀香港人士”组,许多委员建议,落实规劃纲要要促进规则衔接,在投资与营商环境方面应对接统一。香港应为区内提供与国际接轨的规则模式。

  “建设人文湾区”是大湾区建设的重点之一。在人大香港代表团审议和政协分组讨论中,一些代表委员认为,粤港澳三地都是以岭南文化为主,虽然人文各有特色,但共同的人文价值观根深蒂固。有港区委员建议,粤剧在粤港澳三地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希望保护和弘扬共同的文化遗产。也有港区委员认为,三地文化交流越多就越容易出好作品,建议加快简化审批程序。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港澳不仅联络着沿线国家和中国内地,更是直接的投资者和运营者。有港区委员在发言中说,粤港澳是我国与东南亚、英语系、葡语系国家乃至全世界的桥樑,建议借助大湾区建设平台,推动中国企业将会更好地走出去。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香港发展最现实、最直接、最大的历史机遇。综观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关於大湾区建设的议案提案和发言,既有宏观思考,又有微观措施;既有长久之策,又有当务之急;既聚焦“国家所需”,又聚焦“香港所长”;既为香港同胞谋利,又为“大湾区人”谋福。思路开阔,胸怀博大,眼光长远,可以看出“跳出香港看香港”的崭新境界和宽阔视野,彰显了“国家大事决策者”和“香港民意代言人”的责任担当。

  支持青年创业,精準到位

  香港青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有何机遇?这是今年两会一大热点话题。许多港区代表委员纷纷献计献策。有委员引用具体数字,向媒体介绍:高达83%的港青对大湾区发展理念表示认同,44%的港青认为大湾区会给他们带来机遇。港区委员形容港青在大湾区发展要改变“北上”的概念,因为大湾区是“家”的扩大和延伸。

  大湾区发展规劃纲要提出建设优质生活圈,首要任务是打造“人才高地”。李克强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让更多青年凭藉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让三百六十行人才荟萃、繁星璀璨。”这句话点燃了无数港青的创业梦想。大湾区如何吸引港澳人才汇聚内地九市?像《以多种方式加深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交流》、《多措并举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自由流动》等一份份提案,充分表达了委员们调研后的思考和分析。在人大和政协的团组会议上,还有港区的代表、委员建议,推动大湾区内电子支付系统互联互通,放宽港人使用内地移动支付平台的帐户认证限制;建立跨境理财产品平台,便利大湾区居民互相购买三地金融产品,等等。

  青年是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主人。大湾区建设为港青创业就业打开了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综观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关於港青在大湾区创业就业的建议,非常具体深入,针对性极强。万事开头难,随着今后一个个难题的破解,港青在大湾区“一小时优质生活圈”内工作生活不会有什麼障碍,这将极大促进港青对内地的认同感,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广度、深度将大大提升。

  今年全国两会已进入尾声。笔者看36位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和202位港区全国政协委员,始终精神饱满,意气风发。政协“特邀香港人士”的第52组,有62名港区委员,每天小组讨论均十分热烈、有序、实在,委员们为了争取几分鐘的发言时间,有时竟要排队两天。许多常委、专委会的副主任、资深委员,还把宝贵的发言时间让给新委员。在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中,港区代表委员凝聚了人心、共识、智慧和力量。

  重任在肩,不负使命。作为港区全国政协委员,笔者记得今年两会前夕,全国人大代表、香港中联办主任王志民寄语代表委员:“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方面,各位代表委员大有可为。在支持特区政府依法施政、勇於担当、积极作为方面,各位代表委员大有可为。”聚焦当下,放眼未来,香港的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黄金时代,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定当积极履行神圣使命,为“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贡献更大力量!

  本文作者为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

  《大公报》独家发表,如有转载,请註明出处。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