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点击香江 > 正文

点击香江/好生思量 莫作政治操弄的牺牲品\屠海鸣

2021-01-18 04:23:2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最近,因为英国政府不断炒作BNO移民方案,这个话题又在本港议论纷纷。英国政府早前宣布,从今年1月31日起,放宽拥有英国国民(海外)护照(BNO)的港人入籍,BNO合资格申请人可申请BNO特别签证入境英国,并可居留、工作及读书五年后申请永居权,一年后可申请入籍。

  本港究竟有多少市民持有BNO,据统计,截至去年11月,共有272395本BNO,但合资格申请者估计有近300万。不少人把持有BNO看得很重,甚至视为“第二生命”。英国政府现在如此“开恩”,不免让人心动;因为,按照中英两国政府签署的备忘录,BNO只是旅遊签证,最长可在英国居留6个月,与其他国家的旅遊签证并无二致。何去何从?一些市民站在了选择的十字路口。

  世上真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吗?笔者认为,事情并没有那麼简单。心存幻想的市民还需仔细思量,切莫作政治操弄的牺牲品。

  单方面毁约纯属政治操弄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英两国曾签署备忘录,明确承诺不给予持有BNO的中国公民在英国居留权。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关於〈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在香港特区实施的几个问题〉的解释》中明确指出,所有香港中国同胞,不论其是否持有“英国属土公民护照”或者“英国国民(海外)护照”,都是中国公民。这次英方执意单方面改变做法,违背自身立场和承诺,也违反不干涉别国内政这一国际法和国际关係基本準则。

  众所周知,英国在统治香港150多年中,作为“海外属土”,香港从来都是向英国上贡,并没有享受到英国公民的政治权利,28任港督都是由万里之外的英国女王任命,没有一个是香港市民选举的;作为“海外属民”,香港居民更没有享受到英国公民的社会福利;只有在香港回归前的十年间,英国为了延续回归后对香港的影响力,着手培植政治代理人,才进行所谓“民主改革”。

  如果把“BNO入籍”放在英国统治香港150多年的大历史中分析,就不难看出,这实质上也是一种政治操弄。英国单方面改变BNO的性质,并非为了保障港人的权利和自由,而是应对香港国安法而作出的政治操弄。这样做,至少可以达到两个目的:其一,给乱港分子鼓劲打气,以表明英国政府为他们留后路,鼓励其继续为所谓“民主自由”而战,继续效忠英国。其二,吸纳“有才”和“有财”的BNO持有人加入英国籍,英国脱欧之后,前途不可预测,经济发展将遇到许多困难,加之疫情影响雪上加霜,最需要人才和资金,吸纳BNO持有人当中的“成功人士”,当然是不会亏本的生意。

  去时容易回头难

  何去何从?时下,已有或合资格申请BNO的市民应该想明白三件事:

  其一,移居英国的风险。凭BNO身份移居英国的人士,在没有获得英国国籍的五年期间,不能享受英国公民的医疗、教育等社会福利,需要承担高昂的生活、医疗、住房等移民开支;由於英国经济增长乏力、就业机会不多,加之疫情还处於失控状态,现在看不出走出疫情的曙光,移居英国的人士还可能面临找不到工作、从事中低端劳动和受当地人排斥等困境。

  其二,中国的反制措施。英国单方面毁约,中方必然反制,外交部发言人去年7月已经表态,由於英方违背承诺在先,中方考虑不承认BNO作为旅遊有效证件,并将保留採取进一步措施的权利。会有什麼反制措施?需要观察。但人们应该明白,你想在英国那裏得到好处,就要做好在中国这裏放弃好处的思想準备,不能两边好处全部得到,责任和义务均不履行。

  其三,再想一想回归前后的“移民潮”和“回港潮”。九七前,不少港人听信谣言,携资举家移民外国;几年后,看到香港并没成为“死港”,自己又不适应国外生活,纷纷回到香港,从头开始打拚,付出了更多的努力才回到生活的原点;不少人感慨:“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而这一次,如果再兜兜转转,恐怕比“九七移民潮”的成本更高;一步不慎,就会十年蹉跎,而人生又有几个“十年”呢?

  轻视中国公民身份是短视行为

  在香港一些市民看来,英国公民的身份“含金量”很高,英国政府给予居留权,是对香港BNO持有人的恩典;而中国公民“含金量”低得多,不可同日而语。其实,这是一种短视行为。

  看任何事情,既要看现实,更要看变化,还要看到下一步的发展趋势。举个例子,1997年,持有中国护照到世界各地旅行确实不方便;但二十多年来,世界各国对中国护照的认可度不断提升,特别是持有香港特区护照,享受免签和落地签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70个,仅比目前英国少1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还能享受国家领事保护和入境便利。

  再看看中国的发展趋势。儘管美国近年来对中国不断围堵打压,但最近两件事情表明中国的对外开放势不可当。一是去年11月中日韩、东盟、澳洲、新西兰共同签署区域全面经济夥伴关係协定(RCEP),构建一个没有美国参加的、世界上最大的自贸区。二是去年12月中欧双边投资协定(BIT)签订,构建中欧双边投资制度安排,也是没有美国参加。我们更应看中国经济的成绩单,中国是去年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世界权威机构预测今年中国经济增长将超过8%。

  中国经济展示出的强劲动力,预示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必能如期推进,香港企业将会在大湾区获得更多发展机遇,香港居民也将获得更多就业、创业机会;国家一定会陆续出台更多惠港新政。中国曾经比较穷、比较弱,但中国正在变富、变强,这是发展趋势。必须看到,拥有中国公民身份的“含金量”看涨!

  移民他乡,毕竟是一件大事;多看几步,多想几层,不会错!

  (本文作者为港区全国政协委员、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

  《大公报》独家发表,如有转载,请註明出处。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