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点击香江 > 正文

点击香江 | 重心准,聚焦市民关切依法施政

2022-10-22 04:23:41大公报 作者:屠海鸣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行政长官李家超日前宣布了2022年施政报告。市民对这份报告最大的期待,是希望在民生问题上有所突破。因为,国安法和新选制实施后,香港政治生态焕然一新,政府可以一心一意地解决民生问题了。

  令人欣慰的是,施政报告在住房等民生问题上落墨较多,聚焦民生这个重心,提出了一系列富有针对性和创新性的政策措施,下决心解决多年来积累下来的民生难题,显示出李家超和政府团队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担当精神。

  解决住房难题抓到了“根子”

  “住房难”是香港最突出的民生难题。“住房难”的背后是“供地难”,从施政报告看,特区政府对住房与供地有系统施策。从短期看,报告提出未来五年兴建30000个“简约公屋”。“简约公屋”属于“组合装配”的建筑,虽然周边配套设施不算完美,但能够满足基本的生活功能,总比“㓥房”“笼屋”要好很多。“简约公屋”作为过渡住房,不影响住户申请公屋的权利。此策甚好!

  从中期看,未来五年,整体公营房屋建屋量将增至约158000个单位,较上一个五年期大幅提高约五成,公屋轮候期可望由现时六年减至四年半。同时,未来十年私营房屋需求为129000个单位,也可缓解住房难。从长期看,政府将开发交椅洲人工岛、建设“北部都会区”,为香港发展扩容扩量。尤其令人感到振奋的是,报告当中用了“增加储备,重夺供应主导权”这样的词语,表明解决“供地难”的决心和信心。

  报告还详细阐述了政府为解决“住房难”、“供地难”,准备采取一系列简化办事程序的措施。比如,今年提交条例草案修订《城市规划条例》《收回土地条例》,以及修订《环境影响评估条例》等。政府从修订法例开始破解住房难题,这是抓到了解决住房问题的“根子”。

  重整医疗体制动作大

  本港现时的医疗体制“重治疗、轻预防”,公营医院服务总开支比重超过八成。随着人口老化、慢性病日益普遍,公营医院将不胜负荷,专科服务轮候时间持续上升,加上新冠疫情,多年来过分倚重公营医院系统的后遗症越见明显,必须作出改革。施政报告提出重整医疗体制,目标是“以治疗为主、以医院为中心”的格局,转向“以预防为重、以社区为中心”的新政,投放更多资源推动基层医疗。这说明政府对本港医疗体制的弊端认识到位,改革方向正确,改革思路清晰。

  医疗体制改革的措施也很贴地。比如,成立“基层医疗健康管理局”,专责统筹管理公私营界别的基层医疗服务,制订标准和设立质素保证机制;推出为期三年的“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导计划”;优化长者医疗券计划,容许夫妻共享医疗券,并扩大适用范围至“认可医疗专业注册计划”的听力学家、营养师、临床心理学家和言语治疗师;增强中医药角色,政府资助中医药门诊服务的名额增加三分之一至800000个,等等。

  改革会牵涉到各个方面的利益,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阻力,也可能会遭遇意想不到的风险和挑战。特别是在很多人对香港的医疗还比较满意的背景下,重整医疗体制会遭遇到更大的阻力,但特区政府下决心改革。由此可见,新一届政府是务实求效、勇于担当的。

  解决安老和青年工作措施实

  香港有约4%长者居于安老院,其余的长者居家养老,综合社会保障援助计划和公共福利金计划为约四分之三的长者(约110万人)提供财政支援。施政报告提出的养老方针是:居家安老为本,院舍照顾为后援。

  在“支援居家安老”方面,报告提出,明年第三季把“长者社区照顾服务券试验计划”恒常化,分阶段将受惠人数增加50%;未来五年新增16间长者邻舍中心;扩大医管局的“离院长者综合支援计划”,明年第三季将每年受惠人数由约33000人增加三分之一至45000人。在“提升安老院质与量”方面,政府正以最大力度增加资助服务名额,在2027年年底前增加20%,即6200个宿位。

  青年是香港的未来,“青年兴,则香港兴”。报告提出,未来教育工作要在三方面增能:启发学生潜能、提升教学效能、贡献发展动能。为此,提出了一些针对性措施。比如,在“专上教育”方面,未来五年内,教资会资助大学的学生当中有35%修读STEAM学科,以及60%修读与国家“十四五”规划下香港发展为“八大中心”相关的学科。在“职专教育”方面,研究推出更多应用学位课程,“应用学位课程先导计划”今个学年推出首批课程。在“国民教育”方面推行“优化学校发展与问责架构”,提高公帑资助学校人员对教育质素的问责精神,落实以全校参与模式完善国民教育。

  从以上措施可以看出,特区政府在安老和青年工作上施策有计划、能落地、可考核,说明政府前期下了一番“绣花功夫”,掌握到了基层的真实情况,并进行了系统分析,对症下药,精准施策,相信以上措施实施后对安老和青年工作具有实质性推动。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在论及“爱国者治港”时指出:“要善于为民众办实事,做为民爱民的爱国者。树立市民至上的服务意识,想市民之所想、急市民之所急、解市民之所困,始终贴基层、接地气。特别是要聚焦广大市民关注的事,花大力气采取务实有效的办法加以解决,每年办几件让广大市民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事,以施政业绩取信于民。”

  从这份施政报告来看,李家超和特区政府确实有为民办实事的真心诚意和决心信心,绘就了改善民生的“路线图”和“施工表”,摆出了“挂图作战”的架势。期望特区政府在推进过程中,不偏离重心,不放弃目标,坚韧不拔,步步为营,最终取得成功,以依法施政的实绩赢得民心。

  (李家超施政报告评论 之三)

  (本文作者为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

  注:《大公报》独家发表,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