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专题 > 改革开放40年 > 正文

改革开放40年 | 首家钱庄勇探金融改革路

2018-06-07 15:33:00大公报 作者:王莉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1984年,温州已是著名的小商品基地,催生民间钱庄蓬勃发展\网络图片

1984年9月30日,温州钱库镇,一块写着“方兴钱庄”的白底红字木质招牌,竖立在横街29号方家老宅,这标志着新中国第一家私人钱庄诞生。开张当天,老板方培林把几叠手写的借贷利率表张贴在大街小巷,不足三万人口的小镇一天之内都知道了方兴钱庄开业。然而,仅挂牌营业了一天,便因银行上门抗议,钱庄被迫转入地下经营。直至1986年温州被列为全国金融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后,方兴钱庄才重见天日。虽无改革之名,却行了改革之实,值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记者采访了方兴钱庄创始人方培林,聆听他讲述方兴钱庄与“温州金改”的故事。

方培林虽已年近70,但依旧精神奕奕,记忆力也特别好,他清晰地复述开办钱庄的时代背景:1984年的中央1号文件提到“鼓励农民投资入股,从事开发性的事业”。方培林认为,既然入股合法,那么民间借贷中的利息也就合法,不再是不劳而获。

开业一天即转地下经营

于是,方培林辞去医院的工作,向当地镇政府提交了希望办一家股份制金融服务社的申请,两天后,当时的镇委书记黄德余反馈说:“不要搞股份制,以免股东意见不一致生出麻烦,要办就一个人办,不要叫什么金融服务社,干脆就叫钱庄。”

在当地政府开明、宽容的态度下,“方兴钱庄”开业了,方培林至今还记得当天第一笔业务是一位女士拿来了5000块钱(人民币,下同)要求存款。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第一笔业务还没办完,县上几家银行的负责人也都到了,而且对于钱庄的存在表示强烈抗议,迫于无奈,这个只经营了一天的钱庄被迫转入地下。

“所谓地上,就是正大光明能将招牌挂在外面,把招牌收起来,放在室内了就变地下了。”方培林解释道。

存贷方式比银行灵活

尽管转入地下,钱庄顽强地生存了近五年之久。当时,方兴钱庄的存款利率比银行更优惠,如长期存款:月息1.2%,3个月以上结算;临时存款:月息1%,随时存取;贷出款项:月息2%,视情况而定。而当时银行、信用社的月息是:活期存款0.24%;5年长期存款为0.78%;贷款利率为1.5%。而民间高利贷高达3%至5%。钱庄的中间利率对存、贷客户都充满吸引力。

方兴钱庄的试办,是对传统农村信用社体系和农村商业银行体系低效率、高门槛、手续繁琐、服务能力低下的一种冲击,也间接推动了温州金融试点。

因广受欢迎,人行温州市分行认为如果予以强制的手段取缔,肯定会造成用户的损失而产生社会的混乱,所以决定在钱库镇的银行和信用社也实行利率浮动,改变以往服务方式,成为人行总行批准的全国第一个率先进行利率改革试点地区,以此形成银行和信用社与私人钱庄竞争的局面。

人民银行拒发金融执照

直至1986年,温州被列为全国金融体制改革试点城市之一,方兴钱庄又迎来了重见光明的机会。方培林回忆:“当时我又提交了申请材料,要求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及省市各级人民银行准予设立民间金融机构。因为1985年中央1号档明确提出‘适当发展民间信用’。”

一个月后,时任温州市委书记的董朝才对申请作了批示:“温州市人民银行,根据试验方案,方培林应继续办下去,具体工作望你们联系。”由于和中央既有规定的冲突,方兴钱庄一直没有获得人民银行的金融执照,只有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直至1989年主动停业为止。

五万起家五年盈利100万

图:这是温州市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华峰小额贷款公司\资料图片

1984年的钱库镇已是温州著名的小商品批发基地之一,全镇从事商业活动的大约有659户,占总户数的60%,企业也发展到224家。整体流动资金需求总共为900多万元,而当地银行和信用社贷款金额只有200万元,有时还不到100万元,中间欠缺部分主要靠民间借贷来调剂。

方培林回忆说:“当时镇上的民间借贷非常活跃,而银行的改革并没有跟上,所以导致很多有余钱的人都愿意私下放贷,也不愿意把钱存进银行。我办钱庄也是想把这种处于灰色地带的民间金融借贷放到枱面上来。”

方培林说,钱庄的启动资本是5万元,由于存贷需求旺盛,开业不到一年,资金周转总额已近500万元,月利差约6000元,“做得最大的时候,存贷款规模有1000多万元,客户有几百个,5年产生了100多万的利润。”

时间来到1989年,那时正是钱庄经营得风生水起的时候,方培林却选择了主动停业,对此,至今仍有很多人理解不了。

他告诉记者:“当时每个村开始设立农村信用社,我预感到接下去生意会越来越难做了,做金融最担心的事情就是挤兑,与其到时候被别人挤兑,还不如自己主动退出。”他花了三个月的时间,一笔笔收回贷款,再将存款一笔笔送回存款人手中,没有遗留任何问题。

金改升级 服务实体经济

2012年3月28日,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正式设立。彼时,温州中小企业“担保链”断裂导致区域金融风险爆发,企业老板集中“跑路”。温州金改以民间融资的规范化和阳光化为落脚点,火热展开。经过六年的实践,金改第一阶段已初战告捷,据悉,温州金改即将迎来2.0版本,目前方案已上报中国人民银行待批覆。

叶新明介绍,服务实体经济是方案的大原则,同时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化技术和六年金改积累下来的数据去改善温州金融生态。未来温州还将进一步加强民间融资管理规范,完善《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建立民间融资征信体系。在金融风险处置的有效机制方面,加快以大数据和信息交换为主要功能的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建设。在加强地方金融监管协调方面,积极探索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业态监管的长效机制,健全风险监测预警和早期干预机制等。

温州商学院金融学院院长杨福明认为,以往传统中小企业都主要依靠民间借贷、银行借款,而随着新经济的发展,现在应该要走向依靠资本市场的路子。另一方面,还要发展以科技金融为主的新金融模式。

创办担保公司 激活民间金融

图:温州金改缓解了许多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图为1994年温州钱库镇箱包生产现场\网络图片

方兴钱庄停业后,经过了近10年蛰伏,“嗅觉灵敏”的方培林在国家颁布《担保法》后,于2001年沿用“方兴”之名,成立了温州第一家担保公司—温州方兴担保公司,当时的主要业务是为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

让方培林感到自豪地是,在此期间,他创新地推出“银行存单质押履约担保”业务,实际上,就是担保模式中的存单持有人和房产证所有人,可为债务人提供质押或者抵押的第三方。这一业务不仅让银行多吸收存款,借款人得到需要的资金,第三方存款人也得到了担保公司给予他的额外收益,担保公司更获得佣金,可以说是四方得益。这一业务当时很红火,他也一时间从兴办钱庄时遭银行围追堵截的状态,变成了各家银行吸储的座上宾。

但这一业务,从2010年起惨遭滑铁卢,“银根紧了之后,业务做不起来。”方培林说,“随后,温州的民间借贷危机也开始爆发了,我再一次撤离了金融行业。”

方培林口中的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爆发于2011年下半年,随之,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个金改区—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拉开大幕。据温州市金融办副主任叶新明介绍,此轮金改以“12条”为主线,在缓解“民间资本多,投资难;中小企业多、融资难”问题、促进金融服务实体方面成效显着,其中,以引导民间融资实现“规范化”、“阳光化”为目的的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模式和融资管理条例现已向全国进行推广。

责任编辑:李孟展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