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专题 > 神州大地 > 正文

丁永玲:北京同仁堂通过香港走向世界是最佳选择

2018-06-28 18:02:17大公网 作者:王扬 李郑帅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北京同仁堂始创于1669年,至今已有349年的历史。在三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同仁堂曾于1723年为清廷供奉御药,历经八代皇帝188年。 

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北京同仁堂国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丁永玲,接受大公网独家专访。

截止2017年底,同仁堂集团系统共拥有药品、医院制剂、保健食品、食品、化妆品、中药饮片6大类近1800种产品,36个生产基地,101条通过国内外GMP认证的生产线;同仁堂商标已在世界70多个国家注册登记,零售终端及医疗机构近2000家;国内医疗机构340家,海外74家,遍布27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一个国家级工程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共有各种专利147件。 

——专访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北京同仁堂国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丁永玲 

5月29日,北京同仁堂国药(03613)由创业板转主板上市。改革开放40年,同仁堂海外发展25年,对同仁堂国药而言,如何站上新起点,迎接新征程,让中国企业更进一步真真正正走入西方主流市场、走向国际,是同仁堂国药在新时代背景下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为此,大公网独家专访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北京同仁堂国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丁永玲女士,揭开同仁堂走向国际的故事。 

北京同仁堂国药有限公司,成功于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

转主板上市增强股份交易流动性 提升企业形象 

作为同仁堂集团最重要的海外发展平台,同仁堂国药公司成立于2004年,并在2013年5月7日在香港创业板挂牌上市。用了十年时间,在香港逐步做强做大,建立稳固的发展根基。丁永玲指出,同仁堂国药在创业板挂牌上市后,五年来经营业绩不断提升,在香港乃至海外的文化影响力也越来越广。“在转主板后,同仁堂国药将会有海外扩张的计划。下一步我们将以香港为桥梁,希望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投资和业务,也会考虑并购。” 

提到外界颇为关注的资金问题,丁永玲明确表示,目前公司账面资金约有20亿元,企业经营状况良好,足够支持发展,暂无配股等资本计划。“未来几年我们在投资开办各种形式的终端、建立本地化工厂、开展中西医结合项目等方面,资金都是非常充裕的。” 

丁永玲表示,同仁堂国药转往主板上市,将增强股份的交易流动性,企业的价值和影响力也会被进一步挖掘。使得公司在公众、机构和个人投资者中,获得更广泛的认可。 

海外发展要因地制宜 香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同仁堂的海外发展之路要追溯到1993年,从1993年在香港开办第一家药店,至今同仁堂的海外发展已有25年的历史。谈及当初为何将香港作为同仁堂海外发展的突破口,丁永玲回忆,选择将香港作为切口,是因为香港和内地同乡同族、文化相似且契合。整个香港社会对中医药文化,对同仁堂中医药老字号品牌有良好的认知,对同仁堂的产品也有很多需求。 

丁永玲回忆:“1993年开店后,同仁堂国药通过香港辐射到东南亚,包括澳门、台湾这些重要的地区,可以说同仁堂国际化格局的形成,就是以香港为桥梁。2004年同仁堂到香港成立了全资的国际公司,重点负责海外市场的规划布局、管理、发展,2004年之后我们重点布局东南亚市场,初步实现了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同仁堂的目标,整个发展步伐非常稳健,成效也非常突出。” 

为深耕香港市场,把香港市场做大做强,同仁堂国药选择在香港大浦工业园区建立同仁堂在境外的第一家生产研发基地,就是目前的同仁堂国药大浦生产基地,这里既生产传统中药产品,同时也面向海外研发生产国际市场需要的保健产品。 

丁永玲解释,这样一个工厂形成了同仁堂在海外的全产业链闭环,对下一步很多好的产品能够“走出去”,走向海外国家传播中药文化,培养中医人才、发展中医药人才教育都大有益处。“同时,我们也看到香港在金融方面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投融资方面的优势。在仓储物流航运方面也更加方便、快捷。在通讯信息方面也更高效。当时我们就想如果在香港成立公司,今后由它作为同仁堂海外发展的唯一平台,作为同仁堂海外品牌形象的代表、文化传播的窗口,通过香港真正走向世界,这里一定是最佳的选择。我们这么去想了,随后一切都是按照这样一个总体设计不断去推动我们的业务和投资发展。事实证明一切都是值得的。” 

北京同仁堂国药有限公司,成功于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

同仁堂“走出去”需打破壁垒 获得文化认同 

现如今同仁堂国药在海外拓展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最初同仁堂“走出去”的海外开拓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医药进入欧美市场会面临诸多贸易壁垒,这其中的辛酸也让丁永玲颇为难忘。 

在丁永玲看来,同仁堂走向国际面临的最大壁垒就是文化认同,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延续下来的传统文化之一,外国民众普遍都不十分了解,接受起来就更加困难。“大夫给病患开汤药,谁愿意喝一碗苦药汤?现在相对年轻一点的国人都不能接受,更何况是外国人。传统的大蜜丸,很多人也接受不了,觉得嗓子眼细,咽不下去。” 

为使主流国家的海外消费者接受中医药文化,同仁堂国药也在不断创新优化药品剂量和型号,完善药品的包装和文字。丁永玲表示,为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同仁堂做了一系列扎实的工作,内部改革,这对于一个内向型的企业来说异常艰苦,要投入大量精力和资源,但最终的成果也有目共睹。 

同修仁德济世养生 病患是同仁堂最好的“代言人” 

丁永玲说:“同仁堂的企业精神是同修仁德、济世养生。300多年来,从古至今,同仁堂既为皇室服务,也为百姓服务。”在海外同仁堂在很多国家开展大型义诊,让民众体验中医的神奇魅力。而在所到国家,同仁堂同样有为主流高层政要提供医疗服务的实际案例。 

同仁堂进入南非之后,就曾为前曼德拉总统夫人提供诊疗。据丁永玲介绍,“83岁的老夫人刚到同仁堂店里的时候,是柱着拐杖坐着轮椅被人搀扶着来的,在我们这儿诊疗了,实事求是的说也就15分钟,给她做针灸和热敷,她居然就扔掉拐杖能站起来了。从那之后,中方经理每周两三次都会带着同仁堂的医生为她治疗,她的腿后来恢复得非常快,行走也不用再柱拐杖坐轮椅了。” 

南非总统的女儿也是同仁堂的忠实消费者,她会定期到同仁堂来找医生针灸、拔罐,同时有选择地吃一些中药。这些都是同仁堂走出海外,不断获得文化认同的缩影。


 

 

责任编辑:齐宾遥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