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专题 > 神州大地 > 正文

巴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 巴中为文化传承保护不遗余力

2018-10-22 19:43:47大公网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随着第六届巴人文化艺术节拉开帷幕,巴文化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古有李商隐作“巴山夜雨涨秋池”的著名诗句,令巴山蒙上一层朦胧与浪漫的影子。事实上,巴文化渊源久远。 

关于巴人的起源,一种说法是源于太昊,《山海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太昊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也有说法认为巴人源于人皇,《华阳国志•巴志》记载:“人皇始出,兄弟九人分理九州,为九囿。人皇居中州,华阳之壤,梁岷之城,是其一囿,囿中之国,则巴蜀矣”。追究文史传说,巴人总是那么久远缥缈,随着时代的发展,巴人和巴文化的考古发现层出不穷,巴文化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据考古发现,巴人最初应该是在大巴山北面的汉水流域和大巴山及其以南以西的嘉陵江、渠江流域率先发展起来的。 

巴文化历史源远流长 

“板楯蛮”人是巴人族群规模和影响比较大的支系,主要分布于巴中、囿中和渠县等地。“板楯蛮”人最初以渔猎为生,但由于当地自然环境恶劣,物质条件艰苦,巴人形成了勇猛剽悍的民风。商朝末年,纣王无道,由于纣王多次征讨“板楯蛮”人,“板楯蛮”人纷纷加入武王的伐纣大军,充当前锋,冲锋陷阵。由于“板楯蛮”人的贡献,周武王分封71个诸侯国(子国),巴氏一族被分封为“巴子国”,简称巴国。 

第六届巴人文化艺术节,板楯蛮战斗舞蹈作为文化符号呈现(巴中市委宣传部供图)

春秋战国时期,巴国政治军事实力膨胀,但仍处于奴隶制社会。东有楚国,北有强秦,西有蜀国,巴国夹在其中生存环境恶劣,公元前317年,秦国灭掉巴国,巴国宣告灭亡,秦惠王封巴王为“君长”,设置巴郡。 

巴人是勇士、武士、斗士,同时也是歌者、舞者、诗者。巴人在音乐方面造诣颇深,宋玉在《对楚王问》中描述了巴歌的流行盛况:一位在楚国唱歌的人唱起《下里》、《巴人》这种通俗歌曲时,和唱者众,而唱起《阳春》、《白雪》时,和唱者不过十几人。 

汉王刘邦十分喜爱“板楯蛮”人手持板楯,杀向敌军,所向披靡的勇猛气势,因此命人学习排练,形成巴渝舞。 

巴文化悠久的历史让这里成为文化古迹的天堂。贯通秦巴的重要交通体系——米仓古道,被誉为见证历史的活化石。米仓道北起陕西省南郑县,南经南江县至巴中市所在地,全长250公里,因穿过米仓山而得名。 

米仓古道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自秦末一直沿用至新中国成立后,但沿途多处古迹依然保存完好。史载,旧设关隘6处,城堡3处,店铺21处。现有城址、寨址80处,近年来发现粮仓遗址数处,古道沿途出土大量珍贵文物,佛教石窟222处,佛龛1100余,佛像20000余尊。 

巴中古镇是巴文化的又一璀璨明珠。巴中地处川东北,其建筑具有川北民居特色,体现着原始的巴蜀风情。其中,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恩阳古镇有着“小上海”之称,恩阳古镇至今已有1480年历史,其中明清时期建筑群依然规模较大且保存完好,具有典型川北民居风格。镇内两河交汇,交通便捷,商贸繁荣,其中众多民俗保留了下来,如赛龙舟、赶庙会、扎彩船、舞狮子、演街头剧等。 

有着“小上海”之称的恩阳古镇(巴中市委宣传部供图)

有着“小上海”之称的恩阳古镇(巴中市委宣传部供图)

巴中石窟被称为刻在山崖上的历史。巴中石窟主要是佛教造像,始于梁魏,续镌于隋代,宋至明有少量开凿,现存宗教石窟59处,586窟龛,8700余尊,其中南龛石窟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南龛石窟位于巴州城南2公里的南龛山腰,现存龛窟179龛,造像2700余尊,题记15幅。南龛造像受中国北方石窟艺术影响,同时兼具蜀地民俗风情,其中第107号龛三世佛为隋代造像风格,线条粗犷、气势豪放;第116号龛内刻93尊像,其中天王像脚着草鞋,别具一格。 

拥有2700尊造像的南龛石窟(巴中市委宣传部供图)

巴中市不遗余力进行文化传承与保护 

在这片土地上,巴文化与地方文化相互碰撞,形成众多独居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其中非遗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巴中市全市共有非遗项目16个大类,169个子项目,涵盖民族语言、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舞蹈、民间戏曲、民间曲艺、民间杂技等,其中巴山背二歌和翻山铰子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十里坪、月儿落西下等11个项目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巴中市不遗余力的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据了解,巴中市已成立非遗保护领导小组,全市设非遗专职人员12人,并通过《秦巴山区(巴中)扶贫开发规划》等一系列措施完善保护传承体系。同时将非遗项目重新包装,打造品牌并通过展演、市场化的方式传承和保护。 

在展演上,巴中市利用传统节假日将翻山铰子、尹家飞龙、川剧曲艺等40多个非遗项目参加全市“送文化下乡”活动,扩大非遗项目影响力;在市场化方面,据了解,巴中皮影纪念礼盒、通江剪纸、南江竹编,印花布等文创产品,通过在诺水河、光雾山等4A风景区推介销售,年均创收30.7万。 

在宣传推广中,巴中除了打造民风民俗宣传窗口、借助媒体宣传,还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目前,巴州区在城区学校建立11个曲艺传习基地,并将“巴中皮影”作为地方特色课程走进成都顺江中学,恩阳则将“尹家飞龙”项目搬进体育课堂,“通江剪纸”会定期到学校开展课外辅导,南江的茅山歌则连续9年走进校园开展传承辅导,平昌县分别在各中小学和老年大学开设“翻山铰子”培训班。 

巴中市推进全面阅读(巴中市委宣传部供图)

为了将非遗文化在群众中传承发展,巴中市将馆舍免费开放,以公益性群众文化服务为重点,推进文化建设,让广大群众感受共享文化“红利”的同时保护和传承文化。 

责任编辑: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