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专题 > 神州大地 > 正文

2019,如何让战略唤醒购买力?

2019-03-07 17:46:52大公网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希望是什么?”

“希望是这个时代像钻石一般宝贵的东西!”

新年刷屏的《流浪地球》里的这句台词,让不少人感受到:有一股力量叫希望!

是的。当前的经济新形势下,尽管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外部中美贸易关系发展动向不明;内部经济处于新旧动能交替的空档期,但是,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8年中国人均GDP已接近1万美元,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不变,中国企业全球崛起的动力仍在,改革开放将一如既往,面对巨大的内需及全球性机会,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希望巨大。

然而,方向不对努力白费。作为经济细胞的企业,当“机会”扑面而来时该如何判断哪些是“正确的机会”?在将希望变为现实的过程中如何避免“兴奋地制造悲剧”?如何让创新创造更有效?……

针对这些让不少企业家焦虑、迷茫、困惑的问题,我们特地访谈了君智咨询董事长谢伟山、总裁徐廉政及执行总裁姚荣君三位竞争战略专家,期待通过他们的分享,赋能更多企业家找到让战略号召购买力的方法,赢战2019,赢得改革开放的下一个40年!

认准“机会“并将其最大化

改革开放40年间,无论是80年代诞生的柳传志、张瑞敏、任正非等老一辈企业家,还是冯仑、郭广昌、俞敏洪等下海的“92派”,以及互联网浪潮下诞生的马云、马化腾、李彦宏等企业家,他们的成功都与率先发现并占据某个巨大的商业机会密不可分。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亦在第一部涉及企业战略的《成果管理》一书中强调,企业要创造出成果,资源必须被集中于“机会的最大化”。那么,当“机会”扑面而来时,企业家该如何判断眼前的机会是“正确的”的机会呢?

访谈中,徐廉政分享到,首先,机会的正确与否与所处的时代相关——在供不应求的时代,企业的机会就在于从0到1、从无到有生产出这个产品;而在供过于求的时代,机会不在于产品,也不在于渠道,而在于谁能率先创造出被顾客认可、接受的价值。而这种被顾客认可、接受的价值,往往与企业家内部认为的价值是不同的。

比如,以君智服务三年便实现从行业第七到百亿领先的飞鹤奶粉为例:从企业内部来看,飞鹤奶粉有一贯优秀的产品基因,有“安全”、“高科技”等价值,但从顾客端来看,“安全”、“高科技”的价值能否形成一个让当时环境下的消费者认可并购买你的价值点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经历过2008年奶粉事件后,不少顾客形成了“外资奶粉安全”的认知。为此,飞鹤于2015年开始运用“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这样一个更能获得顾客认同的价值点去与顾客沟通,最终赢得了众多中国妈妈的选择,2018年突破了中国婴幼儿奶粉行业首个百亿大关。

其次,“正确的机会”应该是建立在竞争对手的对立面,也就是要与竞争对手产生一种“对立”的价值,并且这种对立价值也必须是顾客所能接受、会认同的价值。

通常来说,最大的机会点在于没人做、但对顾客有着巨大的价值。正如罗伯特·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一诗中所讲:“林中有两条路在我面前分开,我选择了较少有人走过的那一条,这就使所有的一切都不同了。”

君智董事长谢伟山亦在访谈中强调,能够独占某种顾客认知的机会才是真正的机会,正因为独占了顾客的某种认知,才能产生持续的购买,有效屏蔽对手,带来丰厚的利润,让企业进入正向经营循环,并有机会去研发升级产品及引领行业发展。

过剩时代,品牌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企业的品牌需要有独特的价值主张,并且这种价值主张一要能激发出顾客需求,获得顾客认同从而真正产生出购买力;二要满足竞争需要,要创造出对手没做的差异化价值;三是要发挥自身特长,即企业本身具备相应能力去实现这个价值。

机会诞生于恐惧,尽管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恐惧感是很难克服的,但如果你认准了一个机会,并集中资源用于机会的最大化,跨越这种恐惧,等待你的或将是一片新蓝海。

战略提升转换率的关键

当看准了机会并准备集中资源时,为什么很多企业拥有优秀的产品、强大的团队,确定了战略,最终却没有产生真正的经济成果?又该如何提升转换率?

对此,徐廉政认为这要从顾客端往前推。

首先,要重新审视整个战略有没有“竞争导向”。很多企业往往是从内定战略,企业家对战略的理解往往也是以营收代战略,以设定的财务目标代替了战略目标,整天盯着营收增长,而没有盯着顾客为什么认同你的价值。只有顾客认同你这个价值并愿意掏钱,才能让机会变为现实。真正的战略是要在顾客心中占据一个独特的价值。

其次,制定的战略只获得了内部的认同,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对外激发顾客需求的体系。比如,当企业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价值点去传达给顾客时,那么,企业的产品、渠道、客服、传播等一些认知触点便无法没有形成让顾客认同你价值的合力。

第三,企业内部各运营版块也没有形成统一的价值认知——高层对战略理解不透彻、中层则五花八门地理解战略、执行层则无所适从,从上到下没有形成统一的指向顾客能接受并认可的价值的价值观,各部门之间没有形成合力,甚至还产生隔阂、排斥、相互否定等现象,无法构建出统一的战力。

谢伟山强调,战略落地往涉及企业运营的重大调整,企业家的取舍观、高管的面子观、执行团队的利益观,这些因素都能影响战略能否高效落地。

谢伟山分享了让战略高效落地从而提升转换率的三大关键:

第一,换“脑”,打破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统一企业上下思想。战略落地需要将思维转换为竞争导向和外部思维,一切以顾客为导向,而不是以惯有的内部为出发点。只有当团队的信念发生了改变,企业才能形成拥抱变化,形成迎难而上的氛围,不折不扣的落地战略。竞争战略则是一门能帮助企业从上到下、从内到外去掌握外部视角的新知识,越早掌握越有助于战略产生外部成果。

第二,换“手”,调整原有的经营策略和方法。过程中,企业的组织结构也可能要重新设置,员工的技能结构也要更新换代。并且要关注到顾客的认知触点,特别是产品、终端、客服、传播等触点要与战略所指的品牌的独特价值保持一致。

第三,换“脚”,更新工作节奏提升各项效率。也就是说,团队的工作状态不能再按部就班,就好比我们将自己的车从桑塔纳更换为赛车,也拿到了赛车证,那就得要开始熟悉赛车的速度。特别是企业家及高管层要深入“一线”这个离顾客最接近的地方,企业家的作战地点在一线而不是在办公室。

创新才能持续创造未来

除了寻找企业的潜力、让现在的企业有效运转外,创新创造企业的未来也是企业经营的三大任务之一。近年来,创新创造成为热门话题,不少企业力求通过不断创新走在浪潮之巅。那么,为什么有的“创新”带来的仅仅是海面上的一朵浪花,抑或只是茶杯里的风浪,而有的创新则成为了一股潜流能掀起一场“商业革命”?企业在创新创造的过程中有哪些值得注意的事项?

姚荣君在访谈中对此发表了他的观点。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创新”,创新就是改变资源的产出方式,让所投入的资源更有效形成顾客购买力。很多企业家比以前更加勤奋努力,付出更多的时间,产品比以前好了、渠道也广了、团队也强大了、甚至资本也融得更多了,可为何顾客还是没有选择自己的产品?为何利润薄得像刀片?到底如何让创新为客户创造出新的价值,进而让创新创造出未来?

姚荣君认为,企业需要厘清这两大前提:

第一,企业的创新必须在经济上存在有效性。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因此企业的创新必须指向是否能创造顾客,是否能创建出一种新的购买力。企业创新的技术,或者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应能够形成顾客对某个品类需求的广普选择。

比如,麦当劳并没有发明新的东西,在它做汉堡前,美国餐厅早就有了相同的产品,但麦当劳重新注重顾客的价值,将产品标准化,设计整个制作流程和工具,培训人员,进而大幅提高了资源的产出,开创了新市场和新顾客群,引领了人们用餐方式的改变。如此将资源从生产力和产出较低的领域转移到生产力和产出较高的领域,这样,麦当劳就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满足、新的消费需求,这就是创新。

事实上,很多科学的创新并没有直接带来社会的改变。比如,1769年詹姆斯·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但后来将蒸汽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是其儿子小瓦特,把蒸汽机批量生产推向市场,创造出购买力,引发了工业革命。

第二,创新存在于企业之外而非企业之内。企业常常陷入一种内部思维,强调自己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而缺少了顾客视角。企业创新必须是用需求术语(顾客认为的独一无二的价值)来谱写,而不是以供给术语(我研发了新产品、申请了多少项专利等)来理解。

很多时候,企业认为某个产品所具有的最重要的特点却无法形成顾客的购买力,比如一家锁具生厂商认为自己拥有上百项专利就代表了自己的锁很“安全”,但顾客无法理解专利与安全的关系,他们认为重要的却是“更多家庭都装了这个品牌的锁”或者“十个知名开发商有7家都装这个品牌”,如此,顾客方才认为这个锁是时下流行的产品,是安全的。

否则,尽管这种产品企业很可能要付出各种艰苦努力并付出巨大代价,但顾客丝毫不会为之感动,他唯一想问的是“它能为我做来什么?”产品和技术只是让创新发挥作用的手段,企业需要跳出产品和技术的框框,到外部去创新。那么,外部在哪里?外部在顾客的心智之中。某项创新要能赢得市场,不是因为企业内部认为有多么新颖的、技术含量高的创新,而是因为顾客认为你有与众不同的新价值并为之买单。

创新不仅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手段,更是企业家精神的一种实践——创造出“企业家”一词的法国经济学家萨伊认为,真正的企业家是能够把资源从生产力较低的领域转移到生产力较高的领域。意味着企业家的一个核心价值就是创新,企业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创新实践的过程。这种有目的、有组织的系统创新才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质。诸多掀起上商业革命的创新往往都体现着这样的企业家精神。

那么,如何确保这种系统的创新更有效?姚荣君分享了让创新更有效的三个必要条件:

第一,竞争差异化——要基于对手创建出差异化价值;竞争是在顾客的心智中进行,因为最终是顾客在进行选择,所以这个竞争的差异化是顾客认知的差异化,比如地域优势、不同的价格、专家、销量领先等都是可以形成认知差异化的。

第二,认知常识化——企业要基于常识进行认知重组,所以创新首要考虑的是运用已有的认知,或者重组已有的关联认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飞鹤奶粉就是通过这个常识,将自己的好奶粉印刻进入顾客的心智中,形成“更适合”的认知!创新是成功地发现和提供我们所欠缺的、最微小的连接纽带,它可以把已经存在的因素转化为一个全新的、更有效的有机整体。

第三,运营擅长化——在具备以上两个条件下,企业还要遵循这个领域必须是企业熟悉的、擅长的,俗话说就是“做熟不做生”。今天竞争已经是凶险异常,企业进入众多行业的门槛都已经比较高,意味需要着投入大量资源来参与到新的竞争之中,通常来说,在熟悉领域的创新成功的概率会更高。

“变“与”不变”,这是一个问题

外部市场环境瞬息万变,那么,企业又该如何把握好“变”与“不变”的度?

徐廉政认为要围绕恒定不变的顾客价值采用变化的战术。企业经营从“提出价值——传递价值——顾客体验——产生购买——形成口碑”的过程中,“顾客价值”是不变的,但是围绕创建该顾客价值的各个环节的具体动作是需要根据渠道、时机的不同适时调整。

姚荣君则在访谈中分享到,当以下四大因素发生重大变化应当及时调整战略——第一种情况,当竞争格局发生变化时,比如电商的兴起打破了传统渠道的时空限制,颠覆了传统的线下零售行业,那么身处线下零售行业的企业就应该思考如何应对电商挑战;第二种情况是当顾客对你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所属的品类的认知发生重大变化时,一定要重视;第三种情况则是企业运营发生重大变化,比如滴滴曾被消费者认知为出租车打车app,但后来开始提供专车、快车、代驾、租车等服务,故从“滴滴打车”更名为“滴滴出行”;第四种情况,就是留意产生重大趋势甚至被称为“变革”的因素,比如,人口的老龄化、人口出生率下降等带来的机会与挑战。

此外,经营过程中企业家还要避免增长的陷阱(或扛不住压力或抵不住诱惑而陷入肥胖式增长)、为变化而变化的陷阱(比如新官上任三把火)和跟风的陷阱等。

“无论最终结果将人类历史导向何处,我们选择希望。”

电影中,或许是因为体现出的这种独特的精神内核,《流浪地球》被不少人称为中国首部现象级硬科幻片。现实中,中国改革开放的下一个40年也需要众多中国企业家“因为相信而看见”、“因为希望而奋斗”的精神支撑,从而实现一大批中国企业的现象级腾飞。

过去三年多来,在谢伟山、徐廉政、姚荣君的带领下,君智咨询成功助力包含飞鹤、波司登、雅迪等9家行业龙头在内的十余家企业从激烈的竞争中异军突起实现增长,成为寒冬中的一抹抹春绿,传递出春意盎然的中国希望。面临挑战,我们需要转换思路,保持开放的学习态度。竞争战略这门知识不能拉长人的手臂,但它可以把人放在别人的肩上从而扩大活动范围。不曾放弃希望的人,希望也从未放弃过你。

责任编辑: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