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专题 > 神州大地 > 正文

男女老少齐动手 高原山乡村庄美 ——看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民族大家庭

2019-09-06 15:09:41大公网 作者:杨韶红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记者杨韶红)位于甘肃省西南部,临夏回族自治州西北小积石山东麓的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是1981年才成立的甘肃省唯一的多民族自治县。910平方公里的土地,海拔从1787到4308米,居住着保安、东乡、撒拉、回、汉、土、藏、维吾尔、羌、蒙古等10种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3.95%,其中,保安族属积石山县特有的少数民族,占全国保安族人口的95%以上。

李旺泽厅长带领学习人员向村民询问情况(杨韶红摄)

“村庄清洁行动”引全省来学习

近期,记者参加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在这里举行的“全省村庄清洁行动现场推进会”,与来自甘肃80多个县(区)的200余观摩人员到该县达胡家林乡高关村,关家川乡李家山村、关集村,柳沟乡阳山村学习这里改厕、改厨、改暖、改炕及村容村貌整治、“四好农村路”建设、村庄清洁行动、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文明乡风培育、农村风貌革命、扶贫产业发展等情况,两天时间收获多多。

乡村宣传点(杨韶红摄)

积石山县从今年3月开始,全面开展以“室内整洁、庭院净化、巷道硬化、村庄美化”为标准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百日大会战”专项行动,彻底整治村庄脏乱差问题取得成功,现在不仅是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处处干净整洁,门外鲜花拥道,绿树成荫。而且随着环境的改善,当地村民的思想和行为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美化环境成为广大村民自己关心的事,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和自我要求。

73岁的张菊香大妈4岁的孙子说他在上幼儿园(杨韶红摄)

农业厅长:“乡村治理等靠司法来做就太晚了”

在观摩后的集中交流分享会上,甘肃省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旺泽分析积石山县的做法、成绩更指出,全面提升农村环境质量和村民生活质量是农业农村系统的重要责任。他强调,改变乡村面貌可实现生态宜居;推动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可实现产业兴旺;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可实现乡风文明;只有这些基本面都做好,才能有效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发展。建立党领导下的“德治、法制、自治”的高效社会治理体系,对于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生活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73岁的张菊香大妈一家(杨韶红摄)

要求农业农村部门要致力于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践行好初心和使命。更对照香港的暴乱问题指:“香港青年参与暴乱与教育等有关,同样,乡村里家风、民风、乡风的好与坏,也绝不只是司法部门的事!等到靠司法来做,在管理程序上就太靠后、太晚了。一定要和青少年教育、家庭美德教育,包括重要的‘孝亲’教育等等及早地联系结合起来做。农业农村部门也有重要的不可推卸的职责。”李旺泽说:“临夏这样一个贫困面大的少数民族地区能做好的事,其他地方有什么理由做不好?”前来学习的人员都表示现场观摩收获很大,回去将认真对照差距做好当地工作。

赵永苍、赵永兰兄妹和他们的妈妈、奶奶(杨韶红摄)

县委书记:“想办法让大家过上一样的幸福生活”

积石山县委书记马正业虽然也是一名回族干部,但他家在甘肃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与积石山的回族相差1千多公里。他说:“我们县里有10个民族,各民族渊源不同、习俗不同,但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的要求和向往是一样的,我们要想办法让大家过上一样的幸福生活。”

7岁的赵永兰给大家在跳舞(杨韶红摄)

临夏回族自治州副州长赏进孝更对记者关心的如何做好民族地区工作直言:“我们州就是个民族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是一个家庭成员、是家里一个孩子,我们的任务就是照顾好每个成员,教育好每个孩子,让大家都健康、快乐地生活在这个民族大家庭里。”

84岁撒拉族老人马永福指着照片说汪洋主席来过他家三次。(杨韶红摄)

73岁老村医:谁家不干净就没面子

柳沟乡阳山村村民张菊香大妈是这里的老村医,1966年就开始学习赤脚医,现在还常在家门口的村卫生室给村民看病。她73岁,看上去还很硬朗,就住在村广场旁边。大妈满面笑容地把我们带到院门口,指着院门一侧牛棚里大黄牛新产的一对黄牛仔,高兴地说:“生了一对!”

84岁撒拉族老人马永福谈他想办个农家乐(杨韶红摄)

进了红色的大门,走上一米多高的水泥台阶,掀开门帘是整洁宽敞的玻璃走廊,再掀开一个门帘才进到正房,迎面正堂挂着“三星高照”的喜庆年画,小孙子围过来做在两位老人中间,伸出小手告诉我们他4岁了,在上村上的幼儿园。

84岁撒拉族老人马永福在他家门口的花园边说花池里是他种的菜(杨韶红摄)

张菊香老人和老伴开心地说着“百日大会战”和村里的新变化。她说:“现在不愁吃、不愁穿,生活越来越好,特别是这几个月,家家的房前屋后打扫了个干净。现在,我们一有时间就出去扫扫门口的马路呀,整理整理路边的花呀,到处都很干净,马路都是水泥的,下雨也不泥脚,和城里人差不多了!”她还开心地说,晚上到广场跳舞,儿媳妇也去跳,年轻人的队还经常参加各种活动、比赛,有统一的服装。跳广场舞很开心!

希望港人能到村里投资特产加工厂

听记者是香港大公报的,她惦记地问:“香港现在闹的厉害啊?好好个家被破坏的!家要大家一起建,一起爱护。看我们这里,大家这一动手,村里马上变了样!我们村里原来那些懒散的人,现在都变了,都不该落后了。”

马占彪部长介绍冰川遗址的开发思路(杨韶红摄)

记者说:“您都知道香港的事呢!”她说:“知道,电视上看的,还听他们说。”老人家的儿子赵永强在一边说,除了电视上看,每天还从手机上了解很多香港的情况,也和老人们聊一聊。

他说:“太可惜了,那么美的城市,被破坏的!香港人有钱,喜欢投资,他们可以到我们这里来办个药材或土特产加工厂都挺好。我们这里现在什么都好,要是有些厂子加工种出来的东西,我们又能去稳定地上班,就太好了。”

与记者一同来的村支书安福雄说:“我们也有规划,除了培训年轻人多学些技术,也要引进资金搞些加工业。”他还说,香港他都没去过,等把这些安排好了,他组织村民们一起去香港旅游。

7龄童理想:治病救人 望哥哥当警察抓坏人

记者在阳山村的另一家,见到12岁的赵永苍、7岁的赵永兰兄妹俩和他们的妈妈和奶奶。

小女孩永兰站在屋门口的台阶上可爱地邀请大家,做着手势说:“请进!”聊天时说,她在幼儿园最喜欢唱歌、跳舞、背诗,还给大家跳了一支舞。她马上就要上一年级了,哥哥上五年级。小女孩坐在妈妈怀里不停地讲准备怎么上学的事。

我们问她上学每天要走多远,她说可能要走半个小时才能到学校吧!问她这么远怕不怕辛苦,要下雨下雪了怎么办?她十分勇敢,说:“不怕,还有小伙伴,可叫上他们一起走。下雨了就穿雨衣,下雪了我有靴子,不会冷。”她还和大人们谈理想,说长大了要当医生,因为医生可以治病求人,可以帮助别人!还希望哥哥长大能当警察。说:“警察可以抓坏人”。

真是人小志气大。原来她爷爷正在生病,家里人都希望爷爷早点康复,小姑娘更是因此立志要当医生。“为什么希望哥哥当警察?”她说:“我觉得警察就是好人,能保护好人,帮助我们,能抓坏人!”

84岁老翁:种片松树林让外面人来看白鬃(四不像)

当我们驱车从黄土高原跨上青藏高原,来到小积石山东麓山脚下的刘集乡肖家村沙地湾社时,短短半个多小时的车程,海拔已跨越了1千米,眼前的山顶更达到4千多米了。

住在山脚下的84岁老人马永福是撒拉族人,老人是这个村社的老社长了。门口晾晒着小麦,院里种着啤特果树、黄花菜,玻璃阳台走廊里摆满了花。老人说:“现在党和政府号召搞卫生,好得很!那些旮旯拐角的都变了,大家都自觉干,到处都干净的很。我爱种花,村里马路都修好了,两边还有花池,我种了很多花,还有菜!”说着话他已进到正屋,指着墙上的照片说:“这是汪洋主席,他来过我家三次了!”记者看到照片上汪洋主席正坐在这个屋里吃馓子。

记者问老人:“生活方面还有什么想法?”他说:“现在房呀、水呀、路呀都好得很,山里更好了!鹿呀、白鬃啊(四不像)越来越多。要是能办个农家乐,在旁边山上再种些松树林就更好了!”老人描述的鹿角、牛蹄、脊背上长着白色鬃毛,四腿红色的那种他叫做白鬃的动物应该就是人们传说中的“四不像”。

老人说,他年轻时山里的白鬃很多,常能见到,后来少了,现在又多起来,他很想搞个农家乐接待游客吃住,种片松树林让游客能进山看白鬃(现在山上多是灌木林,人不容易进去)。

记者问他身体还这么好的秘诀?他笑说:“原来常打猎,喝野兔的血呀,吃苦胆呀。”还说:“人每天要干些活,不干就软了。”老人现在还养着两头牛、三只羊,种几亩地,三个孙子上学,儿子、儿媳外出打工,老伴操持家务,老人依然是种麦、养殖的一把手。

回来的路上,大海拔跨度的行驶,甚至身体能有明显的感觉,车外远近景色更是大为不同,突然觉得老人家还是很有远见,这里应该是绝好的旅游资源开发区,就不同海拔区的植动物、地貌、山色等等都有很大不同。老人家想让外面人来看到白鬃的想法虽然朴素,但市场巨大。

华夏文明之源 大禹治水之源

该县天然景观、名胜古迹及周边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民族特色、民俗风情显著。我们的司机是保安族,带采访的县委统战部马占彪部长是东乡族。一路上,向他们学习很多民族风俗。这两个民族都是甘肃独有的,有语言无文字。他们教记者学习了“棉袄”、“馒头”等的保安语、东乡语。现在,他们都在通过许多方法保护、保留这些靠口口相传的语言文化。

马部长的家在另一个县,但他对这里的工作特别用心,一路上介绍了生态保护治理、旅游业开发、交通基础建设、扶贫教育等很多情况。出县城时说:“看前面那座不高的山,等我们旅游做的差不多了,就应该在那里都塑上‘大禹治水’的浮雕。”回城途中又介绍黄花草坪、冰川遗址等旅游资源点,且对这些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早有自己的见解。

我国最早的地理书《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导河自积石,至龙门,入于沧海”,《史记·夏本纪》记载:禹“道河积石,至于龙门,……入于海。”据介绍,该县境内已探明的古文化遗址有 140 多处。在第四纪全新世时期,已具有发达的马家窑、马厂、半山、齐家和辛店文化类型,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1949 年 8 月出土于该县安集乡三坪村的一件彩陶瓮,被誉为“彩陶王”,现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该县北部与闻名于世的黄河三峡相连,西与青海省循化县孟达天池毗邻。有蛋皮核桃、花椒、三二家串椒、皮革、保安腰刀、景泰蓝拐杖剑、花岗岩系列制品、双鹅牌系列保健品等当地独有特产。

责任编辑:李政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