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专题 > 神州大地 > 正文

甘肃临夏绝对贫困的帽子即将摘掉

2019-09-09 09:30:28大公网 作者:杨韶红、杨鑫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记者杨韶红 实习记者杨鑫)6日,记者从甘肃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中国成立70年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临夏州专场发布会获悉,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西南面的全国两个回族自治州和甘肃省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的临夏回族自治州脱贫攻坚成效显著,绝对贫困的帽子即将摘掉。

甘肃省政府新闻办主任郭锦诗主持发布会(杨鑫摄)

近40年扶贫历程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40多万

临夏州委书记郭鹤立回答记者提问(杨鑫摄)

州委书记郭鹤立介绍,70年来的临夏发展史,就是一直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从最初的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从开发式扶贫到精准扶贫,近40年的扶贫历程中,全州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40多万。他说:“这对我们这样一个自然条件严酷、资源匮乏、基础薄弱的民族贫困地区来说,无疑创下了一个奇迹。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临夏的脱贫攻坚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效,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73.3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16.3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42.2%下降到8.97%,临夏市实现脱贫摘帽,180个贫困村脱贫退出”。

临夏州州长马相忠回答记者提问(杨鑫摄)

目前,临夏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综合实力迈上新的台阶。与1956年相比,2018年全州实现生产总值255.35亿元、增长1038倍。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们都说临夏更好更美了。如今,人民生活已极大改善,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他说:“建州初期,全州人均收入仅有46元,到去年底,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了20834元和6817元,群众的钱袋子更鼓了”。当下,示范创建深入推进,民族团结之花在临夏大地娇艳盛开。

民族团结之花在临夏大地娇艳盛开

临夏是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多年来,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示范创建活动,使“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的思想深深植根在了各族群众心中。2016年,临夏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州”。现在的临夏,不管是哪个民族,不管是不是信教群众,大家都自觉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浇灌团结之花。

现在,临夏正处在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8月19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时隔6年后再次到甘肃视察调研,并在主持召开的汇报会上4次提到临夏,这是对全州上下极大的精神鼓舞。我们将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撸起袖子加油干,扑下身子抓落实,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临夏,不断开创富民兴临新局面,以优异成绩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郭鹤立还介绍,临夏,总面积816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41.9万(常住人口205.88万),有回、汉、东乡、保安、撒拉等31个民族,东乡族和保安族是以临夏为主要聚居区的甘肃特有少数民族。临夏是一个久负盛名的“旱码头”,曾是古丝绸之路南道要冲、唐蕃古道重镇、茶马互市中心,享有“西部旱码头”、“东有温州、西有河州”的美誉,临夏还是一个独具魅力的“博览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遗址星罗棋布,国家博物馆珍藏的“彩陶王”就出土于临夏,被誉为“中国彩陶之乡”,临夏更是一个人气飙升的“打卡地”。

临夏:一个人气飙升的“打卡地”

他说,“打卡地”这个词源于网络,也是年轻人们爱说的。我在这里借用过来,就是临夏旅游业的生动写照。临夏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山青水秀、环境优美,既有“黄河三峡”、松鸣岩、莲花山、大墩峡等雄奇秀美的自然风光,又有马家窑文化、炳灵寺石窟等绚丽多彩的文化名片,还有占据六项世界之最的和政古动物化石,是回藏风情旅游线上的一颗明珠、中国西部重要的旅游胜地。

1956年11月,临夏回族自治州正式成立。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我州视察调研,到东乡县布楞沟村看望慰问困难群众,作出了“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的重要指示,汪洋主席4次到临夏、3上积石山,蹲点调研精准扶贫工作。

责任编辑:李政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