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专题 > 神州大地 > 正文

甘肃武威文庙近600年建筑里藏300年前匾额

2020-11-20 10:56:28大公网 作者:杨韶红、周丽君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11月7日下午“重走范长江之路”大学生采访实践记者团来到明清时已被誉为“陇右学宫之冠”的武威文庙,感受这座距今有近600年历史的目前西北地区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庙,切身体验她作为当下全国三大孔庙之一的不凡之处。

文昌宫悬挂44块匾额最久的逾300年

武威文庙东院文昌宫桂籍殿前廊檐下悬挂着44块匾额,这些匾额题写日期上起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的“化峻天枢”匾,下迄中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的“文教开宗”匾,年代最久的距今已达300多年,但保存仍然完好,在河西走廊匾额文化中具一定的典型性。

桂籍殿牌匾(周丽君摄)

匾额数量之多,悬挂之集中,堪称武威文庙一绝,不仅居大西北之首,在全国也属罕见。这些匾额,尽是当地不同时代文章能手、书法大家、绘画巧匠、雕刻名家匠心独运的杰作。其中“聚精扬纪”、“书城不夜”两匾被收入《中华名匾》一书。“聚精扬纪”是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匾,由甘肃按察使司按察使、前分守甘凉兵备道刘大懿题,笔力气势磅礴,俊逸浑厚。意为:招贤纳才,汇聚天下之精英,弘扬维护法纪,以礼治国安邦。“书城不夜”成匾时间为清嘉庆戊辰(1808年)年春三月,由当时“乡国学弟子”敬献。匾文描绘了当时武威教学开明、学风鼎盛,灯火辉煌不夜天,书声琅琅“甲秦陇”,以激励后继学子珍惜时光,刻苦读书。还有“万世文宗”、“彩振台衡”、“曜握斯文”、“为斯文宰”、“天下文明”、“经天纬地”、“辉增西垣”等等。

据介绍,这些匾牌之所以能够保存到今天,实属历史的偶然。民国末期,国民党设武威县参议会,文昌宫桂籍殿被用作参议会办公室。由于屋架高大,冬天寒冷难耐,他们便打起顶棚,还在前廊下筑起了墙壁,并装上了门窗,于是这些高挂在檐下梁檩间的匾额就被全部隐蔽了起来。直到“文革”后期,当地政府、社会关注文物保护,拨款维修文庙及文昌宫古建筑,这些匾牌才得以“重见天日”。

武威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历史上被称为“五凉古都,河西都会”,素有“银武威”之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绚丽的五凉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和民族民间地域文化。明清以来,武威儒学、学院发展较快,文化教育繁荣,学风浓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存留和汇集了这一大批匾额艺术佳作,这些匾额,以其博大精深的人文思想、堪为精绝的艺术雅品以及精湛的制作工艺构成了今日武威一道绚丽多彩的人文景观。

棂星门柱头“冲天吼”寓意一飞冲天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拜谒了孔子像,来到了棂星门。棂星门是一组木构四柱三间的牌楼式建筑,当心间歇山顶,两次间庑殿顶,柱出头,柱头有雕成的狮子状作冲天吼,建筑风格独特,在我国众多的木牌楼中很少见。柱之间施额枋,檐下三翘七踩斗拱,当心间走马板上,正面书写“棂星门”,背面“太和元气”,字体圆润丰满,遒劲有力。

文庙内孔子像(杨韶红摄)

不知是不是寓意莘莘学子寒窗苦读数年,期盼一飞冲天的意思,也因这独特之处,武威文庙的棂星门被缩小至2/3版复制在新建的武威市博物馆内,游客进入前厅首先看到的就是这一武威重要文物标志。我们满怀激动地一步一步踏上状元桥顶,体验了一番考取状元金榜题名载誉而归的喜悦心情,并在桥上合影留念。当地游客周先生也介绍:“每年学生高考前,都会有许多家长带着孩子来文庙走一走状元桥,在桥栏杆系上‘学业有成’、‘金榜题名’等祈福语的红丝带,以期望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事业上走的更高更远!”

武威文庙棂星门前有泮池,据《郑笺》载:泮即学宫,泮水为学宫前的水池,状如半月形。泮池之建,是为烘托池上之状元桥。池中之水可浇灌树株,使之免遭枯萎。讲解员介绍道。

棂星门、状元桥(罗明甜摄)

棂星门状元桥正南方,是一堵高大的影壁。影壁是古代庭院中的附属建筑,设在门外正对大门处,是隔离院内外的屏障,又是区别院主人身份,显示荣华与富贵的一种标志。因影壁所处位置重要,所以修建者在用料,造型、结构等方面都非常讲究。文庙影壁宽阔、高大,壁身内外均涂赭红色,周边则是一色水磨青砖,外观古朴、凝重、典雅且醒目,内部则与庄严肃穆的古建筑群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文庙也称圣庙、孔庙,是为祭祀我国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而修建的庙宇。武威文庙位于武威市区东南隅,造型雄伟,始建于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历经扩建,规模庞大,坐北向南,原由东中西三组建筑物构成。东为文昌宫,中为文庙,西属凉州府儒学,现存建筑以圣庙和文昌宫保存完好。是历代文人墨客的祭祀孔子之地。明清之际被誉为“陇右学宫之冠”,是目前西北地区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庙,属全国三大孔庙之一。讲解员介绍道。

 
责任编辑:郭晓妍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