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专题 > 神州大地 > 正文

三线建天水 工业博物馆里藏辉煌

2020-11-23 11:30:35大公网 作者:杨时佳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这里讲述的就是当年波澜壮阔的三线建设,当时的时代号召是: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在讲解员杨树青的带领下,“重走范长江之路”采访团仔细观看三线建设时期依托国家政策涌向天水的一批工厂资料,数百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搬至大西北新建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及大专院校,投身西北建设。

甘肃有一句俗语,“金张掖,银武威,金银不换是天水”,作为丝绸之路上西出长安第一站,天水是一座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俗话说“一千年历史看北京,五千年历史看陕西,八千年历史看天水。”熟不知打了许多年“文化牌”的天水市同样是一座老工业城市。工业产生及发展的足迹被浓缩进利用原天水长城控制电器有限责任公司旧址改建而成的天水工业博物馆中。

天水工业博物馆内浮雕 (杨时佳摄)

上世纪60年代起,为将西北打造成以备战为中心、军工为主体的工业大后方,长达16年的大规模企业搬迁、工程建设如火如荼开展,天水凭借有利地域位置和特殊的地形条件,成为三线建设的重要城市之一。1965年,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决定将上海联研电工仪器厂(天水长城电工仪器厂前身)迁至天水,支援内地建设,这是第一家内迁天水的三线企业,拉开天水三线建设的历史大幕。

借三线建设之力,天水工业迅速崛起,星火、长控、天光等企业名称成为老一辈天水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记忆。1966——1980年,天水搬迁、新建三线企业37家,设备2779台,工人4417人。天水的经济结构很快由传统农业与地方工业发展成为现代工业,大规模的工业转移和人口流动推动天水经济快速发展。

三线建设时期部分内迁天水企业牌匾 (杨时佳摄)

 

“三线建设是天水工业的发展壮大期时期,可以说没有三线建设,就没有天水工业现在的格局。”博物馆三线建设展板上写着这样一句话。透过一块块巨大的工厂招牌、一件件古老笨重的机器设备与一座座生动的人物雕像,仿佛看到曾经工人骨干投身西北的义无反顾与企业的往日辉煌。
 

馆内展出的老机床实物( 杨韶红摄)

尽管随着时代变迁,军工企业逐渐没落,天水也面临人才流失等问题,但依托三线建设,内迁企业经过发展,形成天水市工业在机械制造、电工仪器等方面的优势。像星火、华天等企业还在各自领域内发挥着重要作用。天水星火机床厂仅在今年受疫情影响情况下,就有4台价值均超千万的芯棒车床出口俄罗斯。

 
责任编辑:郭晓妍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