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专题 > 神州大地 > 正文

石窟鼻祖名至实归 ——甘肃武威天梯山石窟的寂寥与重生

2020-11-23 17:34:45大公网 作者:记者杨韶红 实习记者刘宇悦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天梯山石窟13号窟大佛窟(刘宇悦摄)

当车行至曲折蜿蜒的峭壁附近,山形连绵环绕,黄羊河水库怀抱其中。“天梯山石窟又被称为凉州石窟,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距今约有1600年历史,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也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天梯山石窟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源头,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喻为‘石窟鼻祖’。” 天梯山石窟讲解员汤凤萍老师骄傲地说。

沿坡而上,一片颜色偏红、形似一只出水之龟的山体逐渐映入大家的眼帘,清脆的快门声此起彼伏。汤凤萍老师向大家简要地介绍了这座奇观:“这座山叫做金龟山,又名龟灵山,已有四千八百万年的悠久历史,是白垩纪晚期形成的特殊山体。整个山体呈现红黄相间的特征,显然与佛教有关。红色是象征勇敢的颜色,黄色是佛教中尊贵的颜色,和佛祖有着直接的渊源。红黄交融,无声地传达着生命的喜悦。”

沿山脊而下,层峦相叠,确实可以有如悬天梯之感。到达天梯山石窟门口,站在路边凭栏眺望,水面碧蓝如镜,平静幽远。

天梯山石窟陈列馆(刘宇悦摄)

现存大型石窟第13号窟大佛窟

据汤凤萍老师介绍,天梯山石窟目前仅存3层,大小洞窟共17处。其中一大型洞窟,即13号窟大佛窟,高30米,宽19米,深6米。窟内有释迦牟尼大像1尊,高28米,宽10米,面水而立,右臂前伸,指向前方,巍然端坐。释迦两旁还有文殊、普贤菩萨,广目、多闻天王、迦叶、阿难等6尊造像,造型生动,神态威严。窟内南北两壁绘有大幅壁画。南壁上部为云纹青龙;中部为大象梅花鹿,大象背部驮有烟焰发光的经卷,下部是猛虎和树木花卉。北壁上部绘有青龙双虎,中部绘有白马、墨虎、菩提树,马背上经卷闪光;下部绘有牡丹花卉。整个壁画笔触清新,色泽艳丽,形象逼真。日暮西斜。我们一行人的影子映到大佛的两股,凸显出大佛窟的雄浑与宏大,一股肃穆之情油然而生。

“目前展出的大型石窟只有第13号窟大佛窟,但佛脚仍在修缮。”站在13号窟大佛窟的栏杆前,汤凤萍老师叹惋道,“它的命运伴随着的‘三厄’,从开凿的那一刻起便已注定了。‘三厄’包括自身材料老化、地震与后来黄羊河水库的修建。其中,最严重的人为破坏便是黄羊河水库修建后对造像与壁画的搬迁。”

石窟文物搬迁史上的一个痛点

面对同学们好奇的眼神,汤凤萍老师详细地向大家介绍了上世纪以来以勘察、清理、搬迁为主的拯救天梯山石窟的具体办法。据汤凤萍老师介绍,1958年,为解决黄羊河流域万亩土地的灌溉问题,政府决定在天梯山石窟附近修建黄羊河水库,但据水库工程处当时的计算, 水库蓄水后,窟群下部的第1、2层共计10个洞窟将全部被淹没在水中。为了挽救珍贵的石窟文物,甘肃省政府决定对天梯山石窟窟内部分文物进行搬迁保护。文物搬迁工作队由敦煌文物研究所和甘肃省博物馆抽调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最终,洞窟里面的造像和壁画都被搬进了甘肃省博物馆和武威仓库,留下来的只有无法搬动、屡经修缮的第13号窟大佛窟。

“事实上,天梯山石窟的搬迁是个遗憾,也是石窟文物搬迁史上的一个痛点,因为黄羊河水库使用后,最高水位也没有淹到最低的石窟。”汤凤萍老师补充道。说到对文物的搬运流转过程时,汤凤萍老师十分惋惜。受当时搬迁和运输条件所限,这些文物一经搬迁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损坏。在甘肃省博物馆保存的40多年中,因为博物馆改建扩建的几次搬运的人为损坏,部分塑像和壁画已经变得支离破碎。“由于‘三厄’,石窟遗留数量从明代的26个减少到现在的19个,其中较为完好的仅有6个。” 面对这串触目惊心的数字,同学们倒吸一口气,惋惜不已。

以时间为脉络介绍到上世纪末开始的修复工作时,汤凤萍老师的眉头慢慢舒展开来,欣慰地说:“这是我国石窟保护事业前所未有的重大举措。”

据汤凤萍老师介绍,1992年,国家文物局主持召开专家组会议经论证,按照不可移动文物尽可能在原址、原位保护的原则,批复在原址、原位修复天梯山石窟文物。在国家和省上的支持下,武威市先后投资600多万元,维修了大佛窟防渗水围堰、修建了天梯山石窟陈列馆、进行了环境整治等,积极做好迎接文物回归的相关工作。甘肃省博物馆多年来对天梯山石窟文物的保护、修复和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谈到石窟修缮现状时,汤凤萍老师欣慰地说:“随着国家对文物保护的重视,专家不再只能望‘窟’兴叹,现在可以通过三维扫描技术进行虚拟修复的实验,提高了对石窟的修复质量与速度。”随着科技的发展,文物数字化工作已成为病害分析、修复方案、制定虚拟复原展示的基础数据。
 

黄羊河水库(刘宇悦摄)

已修复壁画300余平方米塑像70余身

2015年,天梯山石窟彩塑壁画数字化项目正式启动,利用摄影、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将洞窟彩塑壁画原物,以数字文件形式清晰准确地保存在计算机中,再通过高清显示投影打印技术,将文物原貌在其他空间中虚拟展示出来,让更多观众可以直观地了解天梯山石窟文物及历史内涵。

可喜的是,于2014年启动的“武威天梯山石窟搬迁壁画彩塑修复”项目,目前已基本结束,已修复壁画300多平方米、塑像70余身。修复的部分文物已回归天梯山石窟,另一部分则展览于武威市博物馆。

10月19日,“天梯神韵,凉州佛光——天梯山石窟专题展”在武威市博物馆隆重开幕。此次专题展通过大量的史料和遗存文物,充分展现了天梯山石窟不仅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明史上一座珍贵的文化宝库,彰显了天梯山石窟在历史、艺术、科学、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本次活动无疑会使天梯山石窟不再寂寂无名,石窟鼻祖的桂冠当然也是名至实归!”汤凤萍老师笑着说。

 

责任编辑:陈运欣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