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专题 > 神州大地 > 正文

四川艾滋病戒毒人员分类管理与关怀救助项目成果发布会在京举办

2020-11-24 10:43:20大公网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11月23日,在第33个“世界艾滋病日”即将到来之际,由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与四川省戒毒管理局共同主办的“四川艾滋病戒毒人员分类管理与关怀救助项目成果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司法部戒毒管理局和四川、重庆、贵州等省市戒毒管理局负责人,以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预防性病艾滋病基金会、北京佑安医院、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与会,聚焦艾滋病戒毒人员权益维护的重点难点,在基本权利保障、回归社区能力、未成年子女帮扶、婚育家事指导、再犯预防、社会安全、反污名与歧视等方面进行了交流研讨。

四川艾滋病戒毒人员分类管理与关怀救助项目成果发布会现场/受访者供图

记者了解到,为实现对艾滋病戒毒人员这一特殊群体核心利益的精准保护,提高其生命质量,实现“艾滋病感染到我为止”的目标。四川省戒毒管理局设立特色亮点项目“四川艾滋病戒毒人员分类管理与关怀救助”。2019年-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公益慈善与非营利法治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雷小政带领学术团队,与四川省戒毒管理局一同开展实证研究。项目组通过文献、问卷、访谈、座谈等方法收集了艾滋病戒毒人员和一线工作人员对分类管理与关怀救助的问题和经验,并进行定性、定量论证。通过实地、线上等多种方式,项目组对比调研了重庆、贵州、上海、浙江等地的相关做法。在先后调整并修订共15稿的基础上,提炼总结了以安全管理为前提、以人文关爱为载体、以医疗救治为支撑、以权益维护为基础、以教育矫治为核心、以转介帮扶为延伸的艾滋病戒毒人员管理模式,形成《四川艾滋病戒毒人员分类管理与关怀救助12条特色工作经验及专家论证》和《四川艾滋病戒毒人员分类管理与关怀救助技术指南》等项目成果。

专家学者出席发布会/受访者供图

针对艾滋病戒毒人员,四川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统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方法,积极探索和拓展社会化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努力构建场所、家庭、社会乃至不同区域密切合作的创新模式。其中,作为模式化的分类管理,是将艾滋病戒毒人员与其他戒毒人员分开并安置在专门大队,设置专门区域,在戒治、习艺、康复、医疗等方面保持相对独立。其分类管理以司法部推广的基本模式为基础,结合省内毒情、艾情,形成了以安全管理为前提、以人文关爱为载体、以医疗救治为支撑、以权益维护为基础、以教育矫治为核心、以转介帮扶为延伸的具有一定品牌效应的工作经验体系,在总体绩效方面位居全国前列。

北京师范大学项目组深入其场所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定量、定性分析,总结了其工作经验内容和技术指南,也发现其在基本权利保障、回归社区能力、未成年子女帮扶、婚育家事指导、再犯预防、社会安全、反污名与歧视等方面需进一步展开更加细致的学术挖掘和论证,从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对艾滋病戒毒人员这一特殊群体核心利益的精准保护,探索延长生命长度、提高生命质量、祛除污名与歧视的有效措施。

本项目以实证研究方法,皆在客观归纳和验证评估四川艾滋病戒毒人员分类管理与关怀救助的工作经验,总结其中的创新改革机制,形成相关的工作经验体系:

一是以“零距离”为要求,实施安全管理。将专业化“人防”、精准化“物防”、现代化“技防”贯穿安全管理工作始终,实现场所内外、艾滋病戒毒人员与一线工作人员的可亲、可近、可防、可控的“双向安全”。

二是以“家园化”为理念,进行人文关爱。在依法管理的基础上,打造宜居的生活环境、卫生的戒治环境,多管齐下实施针对性的情感关怀。从传统的“大水漫灌”走向“精准滴灌”,提供更高层次的、更宽范围的关心与爱护措施。

三是以“生命质量论”为引导,实行医疗救治。以医联体建设为契机,以急性生理脱毒治疗为基础,以常规诊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为支撑,提供优质、科学、专业的医疗服务,拓宽其生命宽度。强化职业暴露应急处置措施,实现“零感染”目标,实行认知教育。

四是以“去污名化”为方向,实现权益维护。除保障基本权利外,重点维护艾滋病戒毒人员的知情权、人格尊严权、生育权不受侵害。重视对“艾同”的平权教育与保障。

五是以“艾滋病感染到我为止”为目标,落实教育矫治。建立心理评估档案,实行心理危机干预。为促进艾滋病戒毒人员戒除毒瘾、自觉阻断艾滋病病毒传播,坚持生命教育、责任教育、感恩教育、亲情教育等特色教育。

六是以“无缝衔接”为基准,促进转介帮扶。重视技能培训与资金支持,提升回归社会能力。以“爱之家”工作站建设等为抓手,延伸戒治效果,持续开展艾滋病康复指导,降低复吸率。拓宽融媒体边界,打造宣传矩阵,推动禁毒防艾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司法部戒毒管理局局长曹学军致辞/受访者供图

发布会上,司法部戒毒管理局局长曹学军指出,司法行政戒毒系统是我国禁毒防艾工作的重要力量,处于禁毒防艾工作的第一线。近年来,司法部连续出台工作意见、工作指南、工作标准和有关制度规定,提高了我们场所艾滋病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和专业化水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四川为代表的全国司法行政戒毒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不嫌弃、不抛弃、不放弃”无私奉献的担当精神,坚持教育戒治为中心,基本实现了艾滋病戒毒人员的分类管理和全面康复治疗,让更多艾滋病戒毒人员重新树立起生活的勇气,成全了千百个家庭的圆满和幸福。四川省戒毒系统立足职能,主动作为,禁毒防艾工作始终走在司法行政戒毒系统的前列。这次发布的艾滋病戒毒人员分类管理与关怀救助项目成果,实现了体制机制建设从“探索”到“集成”,管理方式从“分散”到“分类”,执行模式从“管理”到“治理”,生命复原从“排斥”到“接纳”,戒毒人员艾滋病治疗从“所内”向“所外”延伸,探索成果从“本土化”到“可复制”等六个方面的突破,形成了12个方面的经验,值得在全国戒毒系统予以复制和推广。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首席专家邵一鸣致辞/受访者供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首席专家邵一鸣指出,艾滋病的防治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更是一个社会治理问题,是我们党治理能力和社会管理能力的综合体现。禁毒防艾、疫情防控的工作管理模式,体现了“中国经验”。北京师范大学项目组的研究成果充分考虑了四川的地情、毒情、艾情,其所研究的分类管理模式具有发展上的可持续性。我们应该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通过集中我们社会各方面力量和资源,把这些经验总结好。当前,在总结推广集中分类管理经验的同时,应该进一步探索艾滋病戒毒人员离开集中管理场所后,如何更好地促进他们顺利地回归社会?可以考虑多和民政等部门协同合作,把这个工作的最后一公里给落实好,做到位。 中国上世纪消灭性病的经验说明,只有把全社会的力量调动起来,才能真正做到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我们疾控人愿意和高校、戒毒系统共同合作,共同努力,促进我国禁毒防艾目标的全面实现。

项目负责人雷小政指出,与我们一直密切注意的一些“高危人群”正在逐渐变得安全,而常常被认为是安全的部分人群,正在面临着高危风险。在青少年,包括大学生、老年人等人群中,由于不安全性行为、新型毒品的危害,不幸感染艾滋病的数量令人不安。所以禁毒防艾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工作问题。今年11月3日,教育部启动开展校园抗艾防艾行动,总结推广高校预防艾滋病教育经验做法,并将开展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督查,逐步把学校落实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情况纳入教育评价考核。这一举措说明教育系统已经非常认真地直面这一问题,而且非常具有担当精神地去抓基础,抓预防。

北京师范大学项目组在四川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统的调研问题和经验直接反馈并应用到了其执法一线。北京师范大学项目组还为四川省资阳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权益维护中心信箱等具体设置和程序建设提供了经验指导。强化场所的跨区域协同与合作是发展趋势。四川禁毒防艾工作在分类管理中形成相互衔接的框架结构、运行机制、技术指南等,项目组通过实地调研重庆、贵州、浙江等地并进行了逐条验证评估,初步证明了上述工作经验体系在总体上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可推广性。在四川的引领下,全国许多戒毒所都在尝试跨所或所内的艾滋病戒毒人员情感支持计划。

责任编辑:郭晓妍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