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以来,由于我们国家比较安全,我们收到的海外蔬菜订单大幅增长,蔬菜的供应量赶不上生产需求,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状。”洛门青露果蔬开发公司销售经理吕德说。
地标蔬菜力拓海外市场
甘肃省武山县素有“蔬菜之乡”之称,洛门青露果蔬开发公司位于武山县洛门镇,主要业务是针对新鲜蔬菜和脱水蔬菜进行收购、加工、贮藏、运输、包装、销售等一系列服务,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武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弘彦介绍,这条产业链上,连接着企业、蔬菜种植户,以及在企业打工的当地群众。
“武山蔬菜已经成为了一种地标,比如我们武山豆角远近闻名,很多人购买豆角时,就会认准武山豆角。”提起武山蔬菜,吕德侃侃而谈。他说,除了豆角,公司还收购加工洋葱、灰灰菜、洋槐花等产品,年加工新鲜蔬菜果品1万吨,主要售出到我国东北地区以及日、韩、美、俄等国家。但由于外国订单需求量更大,且价格更高。所以蔬菜售出主要对口的还是国外市场,占售出总量的80%,其中俄罗斯出口量占出口总量的60%。而出口到外国的蔬菜则主要用来制作泡菜等产品。
兜底收购提振农户信心
“以前老百姓把蔬菜卖不出去,只能倒掉,现在无论价钱多少,我们对这些过剩的蔬菜全部进行保底收购,这是我们作为一个企业的担当。”吕德说。
近年来,武山县实行兜底收购,公司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当豆角市场价格低于1.4元/公斤时,立即启动保护价收购,按保护价对豆角进行收购,避免菜贱伤农的情况,调动菜农种植豆角的积极性,确保菜农增收。
到蔬菜收购季节,村民们把自家种植的蔬菜收割打包运到合作社,由洛门青露果蔬开发公司统一从合作社收购。据吕德介绍,这些蔬菜通过加工,走出国门,出口到日、韩、美、俄等国家。最次的产品,也由公司收购加工,售出到军马场用作饲料。“现在,老百姓想倒掉也没有地方可以倒了,做饲料都有钱赚。”吕德幽默的说。
目前,洛门青露果蔬开发公司已经与全县15个乡镇的70多个村签订购销合同,与各乡镇蔬菜种植贫困村签订豆角、蒜苗、韭菜、辣椒、莴笋等农产品合同,订单面积1000多亩,户增群众收益4000多元,直接带动当地农户就业、致富。
蔬菜加工产业链提供“家门口的工作”
在这条产业链受益的,还有在产业末端打工的当地群众。公司吸纳村民入股,与全县6个乡镇的550户贫困户签订了入股分红合同,使贫困户通过资金入股分红和劳动就业脱贫致富,带动贫困户年均户增收约4000元。
忙着分拣蔬菜的工人,仇淑敏摄
生产车间的刘女士是当地村民,由于家中子女年幼,需要照顾,没法外出打工,种地务农便成了一家主要的收入,日子过的很是拮据。2019年,刘女士通过招聘来到了洛门青露果蔬开发公司工作,成为这里的正式员工。“我现在一个月能拿3000块钱,活比较轻松,离家比较近,还能照顾孩子和忙活农活,我知足了。”她说。
吕德介绍,刘女士这样的员工还有很多,占全公司总工人人数的80%,主要负责车间生产工作,公司通过提供就业为他们增收致富。“这也是我们企业的责任和担当。”他爽朗的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