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专题 > 神州大地 > 正文

人不负青山 青山定不负人!看生态文明建设的龙岩实践

2021-11-02 11:11:21 闽西日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美丽龙岩:人不负青山 青山定不负人

  龙岩老区苏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11月1日清晨,当翠屏山巅出现第一缕微光,龙津湖畔的小鸟叽叽喳喳叫醒沉睡的大地,花草树木散发生机,早起的人们也开始晨练。就这样,美丽龙岩又开启了崭新的一天。

  龙岩,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通称“闽西”,自古以来就是一座风光秀美、气候宜人的山水之城。这里河流蜿蜒、青山环绕,蓝天、碧水、绿地交相辉映,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星罗棋布。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生态气候环境十分优越,孕育出丰富的地道物产和热情热心的人们。

大锦山 蒋文东 摄

  这里是老区苏区、山区林区,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长期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武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引领龙岩老区苏区人民持续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一系列生动实践,创造了一系列成功做法,积累了宝贵经验,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绿色发展路子。

古田油菜花 郑献兴 摄

  持续拓展提升

  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

  又到秋冬交接之时,“霜降”之后,长汀县策武镇南坑村的银杏树纷纷换上了金黄色盛装,正是一年中最美的模样。新当选的村支书袁健杰说:“南坑有5家民宿、9家餐饮、还有露营地……我们做好了接待更多游客的准备。”

长汀河田 钟文荣 摄

  今天的长汀处处山清水秀、美景如画,像南坑村一样,许多村庄都摇身一变成了旅游景点。据了解,2020年,长汀县通过生态观光、森林旅游、绿色休闲等共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实现年产值11.66亿元。

  然而,我们翻开史料会发现,长汀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据1985年遥感普查显示,长汀水土流失面积达146.2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31.5%,“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一首民谣道出了水土流失给长汀带来过的创伤:“晴三天,尘满面,雨三天,泥满田,水淹火烤到哪年?”

长汀三洲湿地公园 郑献兴 摄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感受过水土流失带来的苦,长汀人民更加渴望改变。上世纪80年代,长汀开始动员组织群众上山治理水土流失,打响了一场绿化荒山的人民战争,先后建立了八十里河、水东坊、罗地等“小流域治理”试验示范点,为后续将要开展的治理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打下了基础。

  到了世纪相交之际,长汀水土流失治理迎来一个春天。

  1999年11月27日,时任福建省代省长的习近平同志考察长汀水土保持工作,充分肯定了治理的初步成果。2000年1月,习近平同志作出批示,同意将长汀县百万亩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列入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和上报长汀县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县。2000年2月,“开展以长汀严重水土流失区为重点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被列为全省15件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确定每年由省级有关部门扶持1000万元资金。从此,长汀水土流失治理进入一个综合治理的全新阶段。他们创新了封禁模式,坚持疏堵结合,用补贴让老百姓“收起柴刀”;他们创造性地发明了“反弹琵琶”治理法,按不同坡地水土流失的程度实施分类治理,草灌先行,变生态系统的逆向演替为顺向进展演替,并逐步探索出“党政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多策并举、以人为本、持之以恒”的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

2001年10月13日,时任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长汀县河田镇植树。

习近平亲植的香樟树 市创建办 提供

  十年治荒,群山披绿。在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亟待进一步拓展提升的重要时刻,2011年12月、2012年1月,习近平同志又连续两次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作出重要批示,指出“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节点上,进则全胜,不进则退,应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要总结长汀经验,推动全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习近平同志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对推动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拓展提升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长汀县水土保持中心主任岳辉告诉记者,近年来,长汀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嘱托,发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持续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全县水土流失率从2011年的10.26%降至2020年的6.78%,取得决定性胜利,从全国水土流失重灾区成为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县。

长汀水土保持科教园 郭亦斌 摄

  从浊水荒山到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亲身感受到水土流失治理带来的家园巨变,人们更加深刻认识到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的意义,更加坚定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不懈奋斗者。2020年以来,龙岩市委、市政府把提升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实际行动、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具体举措和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重要抓手,每半年举行一次现场推进会,从市级层面推进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根治、提升、拓展、持抓”。今年10月,《长汀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实践》成功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并在大会主题论坛上推广。

汀江源头长汀龙门 郭亦斌 摄

  饮水思源、勿忘老区,老区的事得到各方关心关怀。据统计,2012以来,共有4.1亿元企业资本以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参与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厦门树王银杏制品有限公司种植银杏2300多亩、5万多株;厦门中盛粮油建成“全国油茶科技示范基地”;中石油投资帮扶长汀建成“万亩水保生态示范林”。东部战区陆军部队、福建省军区、福建省武警总队支援长汀水土流失治理,近年来共组织1万余名官兵到长汀开展植树活动,完成植树造林和抚育施肥2.7万余亩。全省金融系统大力支持长汀县马兰山金融生态示范林基地项目建设,已有20余家金融单位认领养护金融示范林。在“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我为长汀水土流失精深治理种棵树”活动中,共有2万多人次通过扫描二维码参与线上捐款植树,累计金额114万元,折算植树7.6万株。

千年古村落苦竹山 钟文荣 摄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水土流失治理能否“全胜”不仅在于山的变化,也在于人的变化。今年已70多岁的长汀宣传工作者陈天长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跟踪报道水土流失工作,是长汀从荒到绿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前些天,站在河田镇罗地村的一个山头,他感慨地说:“现在生态环境好了,老百姓也有了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新的期待。”而在长汀几个乡镇的采访中,都有村民表示:过去十几年,年轻人大量外出务工经商,增加了经济收入,减轻了生态保护的压力,是有利于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的,但在新起点上推进生态环境改善和乡村振兴还得靠年轻人。

汀江龙门 张平 摄

  “90后”新农人傅桥便是一位回乡的年轻人。在他小时候,上山拣松针回家引火用都要跟小伙伴“抢地盘”,“兄弟们,这边归我啦!”傅桥回忆道:“那时山上实在太贫瘠。”2016年,傅桥与另外两名大学生一起返乡创业,成立福建新农人生态农业公司,接过了绿色发展的接力棒。

  如今,在长汀有傅桥、兰建春、赖斌、蔡伟月等一批大学生舍弃城里的生活,回归家乡,为新的期待而努力奋斗。他们传承了父辈们治理荒山的精神,成为人们口中的“绿二代”;他们把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带进水稻田里、板栗林中、油茶山上,孕育出绿色新希望……

  打造新时代林改“武平经验”升级版

  走进“全国林改策源地”武平县万安镇捷文村,林改广场巨石上一段文字引人注目:“继续埋头苦干,保护好绿水青山,发展好林下经济、乡村旅游,把村庄建设得更加美丽,让日子越过越红火!”这是2018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给捷文村村民回信的重要指示。谆谆嘱托、殷殷期望,饱含着深情,指明了方向,让武平人民备受鼓舞。

捷文村 郭亦斌 摄

武平尧禄村 郭亦斌 摄

  武平是习近平总书记亲手抓起、亲自主导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发源地,被誉为“全国林改第一县”。2012年12月,新华社发布的特稿指出:2002年,习近平同志对武平县的林改工作给予肯定和支持,福建由此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来成为全国林改的标杆。

  时光回溯到2001年之前,捷文村164户村民守着2.6万亩林地,依旧过着穷日子。村民们说,“这里祖祖辈辈靠山吃山,然而这山吃得差点让全村成了‘寡妇村’。”因为盗砍滥伐,当时的捷文村竟然有10人被抓、7人被判刑。只要听说森林公安来了,村里很多男人都闻风逃跑,捷文村因此背负“寡妇村”的名声。

  时至今日,我们再回过头去看,在那个年代,武平和全国大小林区一样,尽管相继开展了林业“三定”、落实完善林业生产责任制等改革工作,但由于没有触及产权问题,集体林产权不清、经营主体不明等体制机制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严重挫伤林农的积极性,陷入了盗砍滥伐难制止、林火扑救难动员、造林育林难投入、林业产业难发展、望着青山难收益的“五难”困境。

  还山于民、还权于民、还利于民的呼声日益高涨。

  唯改才有出路!2001年6月,捷文村率先试点,以“山要平均分、山要群众自己分”为原则,将集体山林均分到户。年底,村民李桂林拿到全国第一本新版林权证。“我当时分了259亩林地。我想,山是我的了,我有权力管了,我一定要管好。”次年,捷文村的试点经验在全县推开。自此,一次不同寻常的分山到户、一场接力奋斗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从武平莽莽大山发端,一发而不可收拾,从武平走向全省、全国。

  林改20年,成绩斐然。林改前,林农没有收益权,滥砍滥伐事件屡禁不止。林改后,林木成了资产、林地能流转、林权证可抵押贷款,林农把山当田来耕、把树当儿来养。捷文村林农说:“林改,改出了绿水青山、改出了金山银山。”

武平县是福建省首个“中国天然氧吧”,大气环境质量常年保持或优于2级标准 市创建办 提供

  气势磅礴的改革,改变了大山的命运。然而,改革之初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经历过的村民回忆道:“当时既兴奋,也忐忑,谁也不知道改的对不对。”

  人们不会忘记,在推进林改的关键时刻,2002年6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专程来到武平调研,作出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林改的方向是对的,关键是要脚踏实地向前推进,让老百姓真正受益”等重要指示,为武平林改一锤定音。

  从此,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老百姓耕山积极性大幅提高,盗砍滥伐现象得到有效制止。20年来,随着林改工作纵深推进,龙岩市、武平县又在全国率先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探索商品林赎买等做法,有效破解林业发展深层次矛盾,释放强大生产力,让荒山育成绿山、让农民捧上金山、让发展有了靠山。

捷文林下产品——紫灵芝

  为了推动生态富民产业健康发展、促进共同富裕,近年来,龙岩市不断加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探索。记者从市林业局获悉,目前,龙岩已初步形成了以武平紫灵芝、上杭金花茶、长汀黄花远志、连城铁皮石斛等区域特色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实现林下经济经营面积945.9万亩、产值161.4亿元,辐射带动16.8万户农户参与。与此同时,森林旅游、花卉产业、林产工业等不断发展壮大,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生态旅游实现直接收入8.94亿元、社会总产值39.56亿元,花卉苗木全产业链产值达119.8亿元,林产品加工产值达163亿元。

捷文村部

  致富在山,希望在林,改革就是要让林农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捷文村村民钟敏添说,“以前没钱只能上山偷砍树,现在村里种灵芝、种脐橙、养蜜蜂、搞花卉,什么产业都有,只要你想干,80多岁的老人都能在村里打工赚钱。”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7年,龙岩市就在全国率先推出了“普惠金融·惠林卡”业务,帮助林农解决发展生产的资金问题。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累计发放“惠林卡”32003张、授信29亿元、用信18.77亿元,受益林农3.2万户。

  改革富民,也富精神,林改让人民群众收获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近期,记者在武平采访乡村振兴工作时,县委副书记林艳就说:“武平有‘敢为人先,接力奋斗’的林改首创精神和‘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创城实践精神,这是我们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其实,何止武平?龙岩老区苏区从来不缺乏改革创新的勇气和智慧。当“双碳”大考拉开序幕,今年4月26日,全国首单林业碳汇指数保险在新罗区试点落地;9月8日,在长汀又有全市首个国有林场竹林经营碳汇项目交易成功。

梁野山 赖志妍 摄

  探索永无止境,创新处处体现。近年来,龙岩市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制度改革任务,形成了大批改革成果。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林改“武平经验”、汀江—韩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和土壤污染防治“土长制”等一批改革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龙岩智慧。

  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龙岩紫金山体育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让宜居之地变得更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龙岩从未停止过的追求。近年来,龙岩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生态环保作为“一把手”工程,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养猪业污染治理、小流域水环境整治、工业污水治理、城乡污水垃圾治理、淘汰黄标车、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等一系列生态环保攻坚行动,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了良好成效。

龙岩地质公园一角 市创建办 提供

  目前,龙岩市小流域全面消除劣V类水质,今年1-9月,龙岩3条主要河流76个国省控(考)断面综合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97.4%。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全省前列,今年以来,龙岩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9.7%,排名全省第二。全市90家年产9万吨及以下煤矿已全部淘汰退出,禁养区生猪养殖场全部关闭拆除。截至2020年底,全市水土流失率降为6.03%;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9.39%、长期保持全省第一,并成功创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

天马山 李艺爽 摄

  10月29日,住在龙岩中心城区莲东板块的杨凤荣老人接受采访时,对十多年来龙岩的生态环境变化赞不绝口,她说:“以前我们都开玩笑说‘一年要吃下去好几块砖’,现在一个星期没打扫也看不到啥灰尘。”每一丝好的变化,都落在老百姓眼里、心上,30岁出头的尹昌华也有自己的感受:“龙岩曾经小煤矿很多,那时骑摩托车回家,一洗脸,毛巾多了几块黑色痕迹。现在完全不会啦!”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实施生态文明建设项目,并不是都由政府投入。2010年,龙岩市和新罗区决定,对城郊的紫金山废弃矿区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方式,实行治理与建设并举,实现变废为宝。数年之后,昔日的废弃矿区变成了美丽公园、幸福家园,到处芳草如茵,风光秀美,除了紫金山社区的居民外,每天都有许多社区外的群众前来健身休闲。这是龙岩市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实现生态惠民利民的其中一个典型,央视新闻联播还对此进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专题播报。无独有偶,连城县目前正在打造的田心铁矿废弃矿山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精品工程,也受到了广泛认可,获得上级下发的创新示范正向激励资金1000万元。

永定湖坑实佳村 李艺爽 摄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必须提高环境治理水平。为此,龙岩市积极探索从人大立法的角度把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市人大常委会在全省率先制定《龙岩市长汀水土流失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并于2020年10月1日起施行。这部条例用法的形式将现行有效的“长汀经验”固定下来,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入推进长汀及全市其他水土流失区生态文明建设。记者了解到,被赋予地方立法权以来,龙岩市人大常委会共制定颁布了12部实体地方性法规,其中8部是跟生态文明建设有关的立法:2017年,制定颁布《龙岩市烟花爆竹燃放管理条例》;2018年,制定颁布《龙岩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2018年,制定颁布《龙岩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2019年,制定颁布《龙岩市城市绿化条例》;2019年制定、2020年颁布《龙岩市实施河长制条例》,是全国首部设区的市实施河长制地方性法规;2020年,制定颁布《龙岩市长汀水土流失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2020年,会同厦门、泉州、漳州制定颁布《关于加强九龙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的决定》;2021年10月22日福建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批准,《龙岩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自2021年12月1日起施行。

永福樱花园 黄振明 摄

上杭紫金公园 彭绪荣 摄

漳平九鹏溪风光 郑献兴 摄

  从一项项生态环保攻坚的具体行动,到一系列工作机制、制度法规的实施,龙岩以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城市和乡村的品质,绘就了一个大写的民生。数据显示,目前,龙岩市辖区建成区绿地率达40.63%,绿化覆盖率达43.73%,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9平方米。行走在闽西大地,只见城展新姿人展笑颜,田园阡陌如诗如画,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美好景象一览无遗——地处中心城区的新罗区这些年新落成了石锣鼓公园、龙津湖公园、东山湿地公园等一批大大小小的城市公园,为市民增添了获得感和幸福感;永定区龙湖成功申报国家水利风景区,成为第十一批52家国家水利风景区之一;在上杭县的白砂林场,几代务林人播绿不辍,当地人说这是“南方的塞罕坝”;武平县的梁野山、千鹭湖已经成为远近皆知的旅游景点;汀江国家湿地公园里,曲径通幽、百草丰茂、鸟语花香、空气怡人,游客络绎不绝;钟灵毓秀的冠豸山下,连城县城秀美精致,可谓“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相融”;这个季节,漳平永福的樱花尚未盛开,但那里还有一年四季不断的茶香与你相约。

上杭庐丰客家围屋(蓝氏家庙) 李艺爽 摄

  今年10月9日,新华社一篇《闽西古田镇:“水泥之乡”变“长寿之乡”》的文章,让人们看到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上杭古田的嬗变。同时,这也是龙岩市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一项有力佐证。

  建设山清水秀、绿色低碳的美丽龙岩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也是龙岩发展的亮色。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经过长期的生动实践,龙岩老区苏区人民形成了强烈共识: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推动龙岩生态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在更高水平上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云上梯田 绿色岩太 蓝善祥 摄

梅花山竹海 郑献兴 摄

  这种共识推动之下,我们看到:

  植树添绿已经成为龙岩老区苏区人民的自觉行动。有一组近年来全市营造林面积的数据非常直观:2017年完成19.15万亩;2018年完成16.47万亩;2019年完成19.24万亩;2020年完成18.22万亩;2021年(截止到目前)完成16.43万亩。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水土流失区的生物多样性也得到进一步恢复。据了解,长汀县维管束植物从水土流失治理前的110种增加到现在340种,鸟类从不到100种恢复到306种,消失多年的白颈长尾雉、黄腹角雉、苏门羚、豹猫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也纷纷重回山林。

  这种共识推动之下,我们看到:

  龙岩经济绿色转型升级加快。全市一、二、三产业结构占GDP比重由2015年的11.5:52.7:35.8调整为2020年的11.1:44.0:44.9,产业结构实现了由工业为主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绿色产业结构体系构建工作成效显著。2016-2020年,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1.7%,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2%,获评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军民融合示范基地。截至2020年底,龙雁经济开发区、蛟洋工业园区获批省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福建(龙岩)稀土工业园区和晋江(长汀)工业园区2家工业园区获评省级绿色园区,紫金铜业公司等6家企业获批省循环经济示范企业,15家单位入选省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单位,瓮福紫金、金龙稀土成功申报国家工信部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全市4家企业获评工信部国家绿色工厂称号、4家企业获得省绿色工厂称号。当前,龙岩文旅康养、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正在崛起,数字经济发展迅速,创新发展、绿色发展、转型发展的前景一片光明。

连城九龙湖 林青秀 摄

  这种共识推动之下,我们看到:

  龙岩城乡生态环境品质大幅提升。城镇污水处理率从2015年的88.67%,逐步提升到2020年的95.7%;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从2015年的99.58%提高到2020年的100%。2020年,全市创建“绿盈乡村”累计总个数达到1288个,占到所有行政村的70.8%。市域内村容村貌大为改观,1镇、4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在此基础上,全市乡村振兴“一县一片区”建设工作也全面铺开。

  这种共识推动之下,我们看到:

  龙岩特色生态文化优势显现。立足闽西红色、客家、生态三大文化优势,全市坚持以红色为底色、绿色为主色、客家为特色,以品牌创建为抓手,以宣传推介为途径,持续打响“红色古田·养生龙岩”品牌,丰富的文物古迹和浓厚的闽西红色文化从精神层面支撑龙岩生态文明建设。在实地采访中,我们还欣喜地发现,在武平捷文村,人们开启了一场碳中和乡村试验,正探索打造“碳中和乡村未来生态社区”。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指出“要推进老区苏区全面振兴,倾力支持老区苏区特色产业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等。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省建设布局,科学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汀江绿道 郑献兴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龙岩老区苏区意气风发迈进生态文明新时代。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龙岩人民立志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中走前头、作示范。

  9月底召开的龙岩市第六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坚持生态立市,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生态品牌优势,提升绿色经济效益,建设山清水秀、绿色低碳的美丽龙岩。10月中旬,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在云南昆明召开,龙岩市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登高山 蒋文东 摄

  今美于昨,明日复胜于今。多年来,龙岩用扎实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先行先试中让老区苏区凝红滴翠、焕发亮彩,市、县两级收获了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全国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等一批国字号荣誉。以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新的起点,我们相信,龙岩生态文明建设的故事一定会越讲越精彩,一个山清水秀、绿色低碳的美丽龙岩正在迎面走来。

责任编辑:陈运欣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