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政府五届人大第一次全体会议于12月29日上午召开。2021年包河区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实力跻身长三角城区“第一方阵”,预计地区生产总值连跨8个百亿台阶,超过1600亿元(人民币,下同)。五年来,包河区经济总量突破“千亿级”,人口规模超过“百万级”,“安徽中心、第一城区”的领先优势更为凸显。
转型动能迭代升级 创新引领成发展主旋律
近年来,通过不断产业转型升级,包河区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0.2:27.0:72.8。“双核驱动”强劲有力,省级以上总部项目达到180个,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超过45%。七大新兴产业放量增长,新能源汽车、创意文化两大战新基地领跑全省。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全国争先,集聚上下游企业70余家,文化产业累计实现主营收入1475亿元、占全市1/3以上,年均增长20%。
全域创新成为核心要素。滨湖科学城挂牌成立,安徽创新馆、安徽科技大市场、安徽省版权交易中心、文化产权交易所投入运营,国家高企达到255家,增长近3倍,发明专利累计授权超7300件,拥有院士工作站5家、院士68名、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32个,R&D经费支出占比增至3.15%。同时新增中关村协同创新智汇园、滨湖金融小镇、中科大国金院、合工大智能院等重点产学研平台16个,总面积超过600万平方米。
“四大空间”助建品质城区
空间形态上的巨变,使得包河品质城区成为显著特征。包河区“四大空间”战略深入推进,85平方公里滨湖新区基本建成,淝河片区脱胎换骨,滨湖卓越城初展英姿,骆岗中央公园建设如火如荼,各组团协同推进,城市建成区面积拓展至121平方公里。科学调整行政区划,新组建万年埠街道、同安街道。新建续建大建设工程570项,完成投资超1300亿元。累计完成房屋征迁约750万平方米,建成安置房473万平方米,同步在建578万平方米,安置群众5.7万人。
此外,包河区持续改善民生,让普惠共享成为最优保障。该区滚动实施92项民生工程,财政支出90%投向民生领域。新增城镇就业21.5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城乡低保、特困供养、高龄津贴、医疗保障标准逐步提高。完成旧城改造242万平方米,改造老旧小区113个,惠及群众15万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 61 所,新增学位55072个,在校学生五年增长近70%,学前教育普惠率增至93.4%,群众普遍关注的“入园难”问题大幅缓解,“学在包河”创响品牌。
下一步,包河区将在区域综合实力、产业发展能级、生态环境质量、城市内涵品质、共同富裕水平、社会治理效能等方面齐发力,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超过 2600 亿元,全面开创现代化中心城区建设崭新局面,在全市、全省发展大局中打头阵、当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