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专题 > 神州大地 > 正文

应对人口老龄化 中日学者探讨老龄化现状及问题

2022-04-15 16:13:28大公网 作者:毛丽娟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作为同在亚洲的邻国,中国与日本都面临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由于中日两国人口老龄化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加强两国在该领域的经验交流与互鉴,也将有助于为全球应对老龄化问题提供重要的参考。2022年4月14日,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与盘古智库联合举办“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人口老龄化影响与应对论坛”,来自中日两国政府、智库、高校界专家代表从中日老龄化的现状与问题、政策与应对、比较与借鉴等方面展开务实交流与研讨。

  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在开幕引言中指出,如何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中日两国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由于中日两国老龄化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因此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采取的策略也有所区别。日本在“适老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在保障制度建设、老龄产业发展、养老服务推广、养老护理人才培养等领域的经验更是值得中国参考借鉴。未来,中日两国应继续把应对老龄化和发展养老产业作为双方合作的重要领域,推动两国政府和民间开展更多的交流,以共同提升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能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研究部部长小岛克久认为,全面探讨中日人口老龄化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有助于两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相互借鉴。自1919年国际劳工组织建立之时,日本就是其成员国。发展至今,日本已逐步建立起综合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保障国民在生命历程中因疾病或年老产生的各种需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日本社会保障的发展特征包括建立制度、扩大覆盖范围并提高给付水平、老龄化和财政问题改革这三个主要内容。当前日本社会保障的发展仍面临着少子高龄化问题突出、筹资压力加大、服务供给不足,以及仍有人群被遗漏在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之外等挑战。因此,尽管日本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国民保障体系,但也遇到许多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对于中国和东亚其他国家构建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图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 记者毛丽娟摄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强调,面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们不应夸大危机,更多的是要因类施策进行应对。过往很多分析认为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最大挑战是劳动力减少。但由于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在未来30年里,其所能替代的劳动力会远远超过人口老龄化所导致劳动力下降的数量。此外,人口老龄化对生产消费的冲击也不宜被夸大。中国处于城市化进程当中,当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消费自然就有所增长。相比较而言,人口老龄化最大的影响与挑战则来自于如何完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和体系。在这些方面,日本具有丰富的经验值得中国借鉴。因此,首先要加速国有资本划转社保改革,把社保基金做大。其次要加速推进延迟退休计划。第三要加大全国统筹的力度,实现全国一盘棋来调度,使养老金至少在短期内不会有亏空。

  日本厚生劳动省高级顾问驹村康平指出,随着人口进一步向老龄化发展,需要警惕“资产老龄化”问题。以日本为例,二战后出生的婴儿潮一代将于2025年左右步入75岁,成为超高龄老人,其医疗和长期护理费用急剧增加。与此同时劳动人口数量减少,老龄社会将成为日本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从金融角度来看,随着人口老龄化,老龄人群所持有的金融资产比例将进一步上升。预计到2030年,75岁以上老人所持有的金融资产占总体个人金融资产的比例将达到三成以上,形成“资产老龄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状况逐渐衰退,老龄人群无法有效运用资产来消费和投资,因此导致市场失去活力,这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养老与保障研究室主任林宝则围绕中国养老金制度面临的问题和改革的方向进行分析。他指出,当前中国养老金改革面临可持续性、公平性、充足性,以及流动性等几大重要问题。在我国“十四五”和2035规划中涉及到了延迟退休年龄、优化战略储备基金制度、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发展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等改革方向。因此,首先要进一步推进制度整合,真正建立多层次养老金体系;二是从收支两侧着力,改善养老金制度可持续性;三是优化基础养老金待遇计算方法,兼顾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四是将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与实现精算平衡结合起来。

  日本产业经济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北尾早雾认为,在日本人口数量减少及老龄化的情况下,扩大女性再就业将有助于应对劳动力不足问题。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必然对社会保障、税收、雇用等社会经济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劳动适龄人口的减少将会导致日本面临日益严重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因此,女性作为潜在的劳动力应予以关注。虽然政府及企业开始加大对女性,特别是已婚育女性再就业的扶持力度,但由于受传统性别分工意识、劳动雇佣制度以及职场待遇差别等问题的影响,日本女性再就业仍然面临着困难与阻碍。尽管中国对女性就业的传统观念和就业模式与日本有所不同,但在中国老龄化社会日渐来临的情况下,研究老龄化背景下日本女性再就业问题,可对中国女性的再就业问题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参考。

图为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梁春晓 记者毛丽娟摄

  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梁春晓指出,对中国而言,未来的核心任务,是如何让整个社会体系向“适老化”转型,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体系的调整,使之适应老龄化社会。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呈现出超级老龄化的特点,即规模超级大、速度超级块、超早阶段和超稳结构。中国正在超级老龄化的驱动下从年轻社会向老龄社会的转型期,而且我们面临的是老龄化、城市化、数字化同步共振的复杂老龄化,特殊性和挑战是巨大的。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不仅仅是养老问题,而是关乎到整个经济社会的全局性问题。对此,我们应特别重视和应对来自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生育政策、乡村和区域、社会服务、数字鸿沟,以及生命关怀八个方面的问题与挑战。

  日本早稻田大学电子政务研究所所长小尾敏夫认为,当前科技创新领域的各种开发应用,为积极应对老龄化、改善和丰富老龄社会的生活提供了新的可能。其中,智慧养老需要真正以老年人为本,充分了解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以ICT在日本老龄经济中的应用为例,老年人首需的数字服务包括自然灾害信息推送、居家老人防摔监测、汽车安全驾驶辅助、远程医疗等。在对市场需求准确研判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金融工具,普及并拓展老年人生活中ICT的应用场景,促进老龄产业发展,实现人口老龄化趋势中社会经济发展的成功转型。同时应当加强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建立相关领域的国际标准,助力各国建立老龄产业行业标准,推动“银发经济”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政策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王梅表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智慧养老在中国具有很大发展前景和需求。首先中国老龄人口的规模,为养老产业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其次由于数字技术的快速迭代,互联网在养老服务领域中的应用,对养老模式、资源集聚,以及解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也应看到,智慧养老产业发展仍面临设备数字鸿沟、产品开发和服务提供人员短缺,以及投资收益期长等方面的问题。因此,要重视培育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支持企业开展相应的研发活动,并加强智慧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好相应的普及推广工作。

  日本一桥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殷婷认为,中日社会文化理念相通,两国在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设计方面存在巨大合作空间。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推行已有二十余年,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日益增长的老年人日常护理需求。但随着1947至1949年日本战后第一波婴儿潮即将步入75岁超高龄阶段、其下一代也将进入退休年龄,这将对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带来巨大压力。如何在保障长期护理服务质量的同时平衡自费比例,保证老龄人口能真正得到有效的照护是一大难点。鉴于中国也将面临人口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老龄人口社会福利保障优化等问题,中日可以考虑以长期护理保险方案设计为抓手,加深在老龄产业方面的合作,助力两国应对老龄化社会对社会治理带来的挑战。

  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马旗戟指出,未来中日两国应继续优化与完善各自的养老保障制度,以更好实现养老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效应的最大化。中国和日本在养老的理念、文化价值观方面都有非常相似的地方。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基本的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的医疗保险制度。关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也正在试点之中。日本在过去几十年当中建立了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体系,并且在根据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国民趋势在不断的进行调整和优化。中日两国应加强双方在养老、人口老龄化治理和实践领域的研究与经验分享。

图为日本京都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安里和晃 记者毛丽娟摄

  日本京都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安里和晃认为,中国应当对老龄产业人力供给情况进行分析,切实考虑老龄人口的需求,加强家庭、社会、政府机构之间的合作,从而完善并优化养老保障体系。他提到,随着日本老龄化程度加深,人口结构的进一步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其中,逐渐缩减的劳动力供给和日益增长的对长期护理人员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日本现行的解决方案是引进外国人才以弥补其境内护工的短缺,此政策虽然能迅速补齐市场需求短板,但由于长期护理服务对人才的相关技能有较高要求,存在外国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准短期内无法达到高级标准,同时还有由于语言水平有限导致的沟通不畅、文化差异导致外国劳动力对雇佣式照护服务适应不佳等问题,其政策的有效性有待讨论。鉴于日本的相关经验,中国应当就老龄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进行深入分析,结合中国以家庭为单位照顾老人的国情,制定相关服务保障政策。

责任编辑:陈运欣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