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专题 > 神州大地 > 正文

易水“柿仔” 带着“柿妞”闯京城

2022-06-28 14:07:17大公网 作者:顾大鹏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2014年秋天。易水河畔。柿子红了,沉甸甸的“磨盘柿”压弯枝头,河北易县柿子大丰收,易水“柿仔”—易县微创农村信息合作社的创办人王永旺却慌了神。



易水“柿仔”—易县微创农村信息合作社的创办人王永旺(顾大鹏摄)

  “往年这个时候,树上树下,都是喜悦的笑脸,国道乡道都是贩运柿子的大货和三码(三轮车)”,联系着400多家农户的互助组织的带头人王永旺发现,“这个秋天势头有点不对,柿叶快落光了,红彤彤的柿子却无人问津”。

  夜半发起“救柿行动”

  “记忆里,最好吃的东西是‘磨盘柿’。尤其在冬天,吸食一口柿子汁,痛快极了”。出生在柿子树下的王永旺对记者说,“易水人馋食‘磨盘柿’的味蕾,是在襁褓里培养起来”。

  王永旺的老家在高村,上山下山,房前屋后都是柿子树。柿子是农民的铁杆庄稼,然而,王永旺接续起柿子的感情纯属意外。

  1999年,20岁的农村青年王永旺从易县职中毕业后,投奔保定市一家广告公司做学徒描大字,在墙上描一个字挣8元(人民币,下同)。2001年,他把这门手艺带回家乡,创办了易县第一家户外广告公司。

  “中国磨盘柿之乡”这几个字,被他从城里写到乡下,从工厂写到学校。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树上的柿子无人摘,树下的土地无人耕”。

  2010年,王永旺31岁。他关掉了经营了10余年的广告公司,回到出身地高村。他从老乡手中租了几十亩撂荒地,成立了易县第一间家庭农场,开始大面积种植黑花生。“按理说不施化肥,不喷农药的东西,因该受欢迎”。他解释说,“黑花生烂在家里,不是产品不好,是没形成产业,缺乏品牌力量”。

  “柿妞”沽价百万元



纯天然的易县“柿妞”深受消费者欢迎(顾大鹏摄)

  王永旺需要汲取能量的时候,偶遇了人民大学教授温铁军,他加入了首期梁淑冥乡村振兴高级人才班。这个只有职中文凭的新兴农民思想升了级,他不再单打独斗,而是想把农民组织起来,接着又创建了一家联系着几十万农户的农村信息合作社。

  2014年秋天,易水河畔的柿子红了,沉甸甸的“磨盘柿”压弯枝头,易县柿子大丰收,社员们等着王社长“统购统销,卖个好价钱”。“霜降过来,柿子从五毛降到三毛,仍然找不到买家”,王永旺觉得很丢人。

  “柿子滞销!再几天,上亿斤柿子就烂了!”半夜里,他向媒体发出“救柿”信号。

  没有想到,“救柿”信号经过三天发酵,演绎成互联网的一次“救柿行动”。

  “京东来了,阿里巴巴来了”,王永旺的手机被打爆了,“上海的广东的老板也来了,还有闻风而动的爱心人士,感觉到城里人都在帮易县的农民”。王永旺不敢相信,“鲜柿从五毛涨到一块三,上亿斤柿子,不到一周销售一空”。

  王永旺瞅准商机,趁“救柿行动”的热乎劲,成立了一家字号为“柿柿如意”的公司专营柿饼加工。他从亲戚朋友手里借了30余万,从银行贷款100万,引进了2台柿饼烘干设备,第一炉柿饼新鲜出炉。

  王永旺给柿饼贴上“柿妞”标签,希望在2015年陕西柿饼大会上拿头奖。没有想到,易水“柿妞”在柿饼大会上吃了闭门羹。

  ”陕西柿饼,黄愣愣、雪晶晶,个有个,形有型”。看看易水的“柿妞”,“黑不黑,红不红,坐不住,站不稳”,王永旺不以为然,他辩解说,“这就是村姑和小姐的不同个性”。

  王永旺坚守柿子天然的秉性,“不用硫磺熏,不打柿粉霜”。2019年,他在河北农大柿子专家的帮助下,研发出了无任何添加的天然柿子糖、柿子醋、柿子酒,多项技术发明,获得国家专利保护。

  陕西之行,“柿妞”没有签下一个订单,有人却喜欢上“柿妞”这个商标,王永旺喜忧参半。国内某著名企业老板,辗转千里来到易县河畔,想把“柿妞”买走。老板以为他嫌钱少,从30万涨到80万,最后一口价100万”。王永旺犹豫了片刻,还是舍不得“柿妞”嫁人。

  倾情保护古柿林



王永旺推出的吸管柿深受小朋友喜爱(顾大鹏摄)

  “易县柿子,其大如拳,其甘如蜜,其状似磨盘,故名磨盘柿”。2021年深秋,王永旺带记者穿过清西陵火焰牌楼,来到井尔峪村的一片古柿林,他说,“这就是中国磨盘柿的发祥地,最老的柿子树龄超过800年,自明朝这里就是皇家贡柿林”。

  磨盘柿不仅是当地农民的铁杆庄稼,而且一度是河北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由于出口创汇的过度刺激,这一独特的果品在太行山发展很快,但出口渠道仍然限于俄罗斯和蒙古传统市场,再加上产品附加值偏低,供大于求,昔日的皇家贡品,一度成为市场弃儿。

  大片大片的柿林被毁,包括上百年的老树被砍伐当柴烧,王永旺感到心疼。

  2018年春天,他将井尔峪和柏木井两个村的500棵古柿子树承包下来,发起了第二次“救柿行动”。

  第一次“救柿行动”的意外收获,让城里人与社员结成了帮扶对子。第二次“救柿行动”,王永旺有意将百年古树推荐给企业家领养。第二次“救柿行动”的意外收获,国旅、青旅、中旅等多家旅行社将易县古柿林,融入了皇家园林清西陵旅游专线。



易县高村农民在加工柿饼(顾大鹏摄)

  2018年秋天,京津冀旅游大巴车,还有自驾驴友,第一次走进古柿林。一棵棵百年古树,第一次得到新主人的抚摸亲吻。城里来的老人和孩子们,品美味,捡树叶,与古树合影留念,体验不一样的人生旅程。

  王永旺最痛恨的是疫情,“不仅搅乱了城里人的生活,也耽误了农民的收成”。好几所高校的研学游活动,他早就策划好了,这位易水河畔的多情“柿仔”说,“疫情警报一旦解除,就带着‘柿妞’闯京城”。

  点评:小微企业需要扶上马送一程

  2021年秋天,夕阳斜照在古柿林里,野鸟在树梢飞来飞去,小心地吸食着甜美的柿汁,王永旺爬到树上,伸手摘下一个野鸟啄过的柿子递给记者品尝。

  这个时候,正值柿饼加工的时间窗口。因为这一年遭遇倒春寒,磨盘柿几近绝产。刚刚完成升级的烘烤房,一直不能满负荷生产。

  王永旺努力完善自己,他的“柿妞”牌柿饼、“柿叶红”牌柿霜、柿醋、柿酒,正在成为易水河畔的一道风景。然而,他的产品要想走进商超,摆上网店,还差一纸生产许可证。

  王永旺心中有一种难言之隐:在科技局眼里,他是创新菁英;在农业局眼里,他是三农带头人;在工商局眼里,他还没有达标。

  王永旺一直没有停止努力,但始终不能向那个目标靠近。记者注意到,农村小微企业有其天然不足,这更需要有关部门扶上马送一程。

责任编辑:郭晓妍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