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专题 > 神州大地 > 正文

沈阳和平区提升5大指数 力争综合实力入列全国50强

2022-07-28 17:33:29大公网 作者:于珈琳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十四五”以来,沈阳市和平区全力打造品质、人文、智慧、活力“四个和平”,先后获评全国百强主城区第55位、中国幸福百强区第57位、赛迪全国创新百强区第51位、中国夜经济繁荣百佳县市第48位、第四批全国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记者从沈阳市政府新闻办26日组织召开的“聚焦目标定位 勇当振兴先锋”系列新闻发布会和平区建设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示范区专场上获悉,2021年,和平区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下同),服务业增加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固定资产投资亩均全市第一,GDP、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亩均全市第二,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和平区委书记刘志寰在发布会上表示,和平区将重点提升5大指数、实施六大行动,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示范区,三年内实现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城区50强。

  26日,沈阳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聚焦目标定位 勇当振兴先锋”系列新闻发布会和平区建设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示范区专场。(记者 于珈琳 摄)

  对标高端:到2024年GDP年均增10%以上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2020)》中,和平区在全国GDP700亿元以上的主城区中综合实力位居第55位,18项指标中有12项排名全国前50以内,其中投资增长率第4、消费增长率第4、消费占GDP比重增长率第9。同时,还有6项指标排名未进入前50,其中GDP规模第8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6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第99。

  对此,刘志寰表示,为锻造长板、补齐短板,和平区将重点提升经济实力指数、增长动能指数、绿色发展指数、居民幸福指数和社会治理指数共5大指数。其中提出,到2024年,GDP年均增长10%以上,人均GDP超过16.3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实现新经济动能拉动GDP增长10%以上,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45%以上,线上经济年均增长20%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5%。年均新增就业1.7万人,人均可支配收入7万元以上。社会治理网格化高标准实现“同网共治”,以“共谋、共建、共治、共享”为理念,以“德治、法治、自治、慧治”为机制,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善、小区和美、社区和谐”。

  未来三年,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和平区还将全面实施突出创新引领、抢抓项目建设、推动产业升级、加速城市更新、厚植群众福祉、提升治理能级六大行动。其中,将重点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传感器、智能终端制造、5G、VR/AR等新兴信息产业技术。建设亿元以上重点项目400个,总投资2500亿元。实现“只提交一次材料”升级为“只亮明一次身份”,重点项目审批办结率全市领先,市场主体突破13万户。加快建设大三好、和平湾、医大3个科创组团。重点推进科技金融、产业链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发展和资本市场建设,基金规模达到500亿元以上。加速城市更新,打造太原街500亿元商圈,建设东亚文化融汇区、东北亚消费枢纽、沈阳现代化都市圈活力中心。建成高质量15分钟就业服务圈,舒心就业社区达标率超过95%。教育集团化名校名师普及率超过98%,打造沈阳智慧教育示范区,建成全国示范性教育强区。

  81项主要举措聚焦创新引领

  围绕实现综合实力入列全国50强的三年目标,和平区区长张德在上述发布会上介绍,该区已形成了81项主要举措,并将在“突出创新引领”行动中,从3个方面采取15项具体举措。其中,此间将健全“人才+项目+基地”机制,以“带土移植”方式一体引进项目、团队和技术。优化三好街、长白岛、和平湾带式科创空间布局。健全企业创新主体梯次培育体系。完善“政产学研用金”协同创新机制。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创新平台,集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做强创新型经济。壮大品牌、首店、夜间、楼宇四种经济,做强服务型经济。构建电商直播产业基地、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做强流量型经济。构建“枢纽+开放”通道体系,打造高层次开放平台,做强开放型经济。引育央企总部、本土总部等企业50家,打造总部楼宇10座,做强总部型经济。

  在项目建设上,和平区将对应产业转型等五大领域,谋划实施、培育引进“五型经济”项目172个、城市更新项目45个、楼宇经济项目15个、产业发展项目105个,处置盘活停缓建工程16个、闲置楼宇41座,策划包装一批专项债和PPP项目。构建“3+2+1”项目服务体系,打造“和您办”等项目服务品牌。加强“走出去、请进来”招商,深耕日韩俄、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和地区,落实RCEP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招引国内外210个500强、141个新经济、23个央企、24个瞪羚和独角兽等项目,力争亿元以上项目签约500个、落地300个。完善“6+5+N”招商体系,用好全员招商奖励政策,实行项目引荐人制度。

责任编辑:李孟展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