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专题 > 神州大地 > 正文

共创繁荣 发展新时代 2022年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论坛成功举办

2022-09-29 16:47:46大公网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三年多以来,一系列相关支持政策举措接连落地,内地9个大湾区城市与香港、澳门加速融合发展,大湾区的互联互通、深度融合成果愈加显现,“一小时生活圈”基本成型,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有序推进,现代产业体系迈出实质性步伐,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完成阶段性任务。

  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2.6万亿元人民币,与2017年相比,5年间新增2.4万亿元。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和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粤港澳大湾区正进入协同创新的新时期,向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

  9月26日下午,由经济观察报、经观传媒举办的“2022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论坛”在广州瑰丽酒店举行。本次论坛以“共创繁荣 发展新时代”为主题,因疫情影响,部分嘉宾不能亲临现场的原因,首次采用现场直播与线上+线下的混合模式进行,旨在与社会各方共同倾听湾区发展之声,探讨在面临新冠疫情、环球贸易平衡屡遭波折下,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前景。

  《经济观察报》副总编辑郭宏超以视频形式致辞。郭宏超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阶段性成果之年,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内9市地区生产总值10.1万亿,与京津冀、长三角三地生产总量加起来已经超过了全国的40%,发挥了全国经济压舱石、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以及改革试验田的重要作用。纵观大湾区这几年,作为大湾区整体的协同发展,大湾区各方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未来的大湾区将出现更加丰富的新型生态格局。

  郭宏超谈到,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与发展中,媒体是信息的传播者,更是时代的记录者,也是建设一流湾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经济观察报也同样希望能投身参与到大湾区的建设中,发挥媒体智库的优势聚焦各方的力量和智慧,为大湾区的发展出力。

  在第一篇章“政策新‘声’”主题演讲环节,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以视频形式做了主题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些年》的演讲。他表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开始加速起航。这些年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打造国际一流湾区,正在进入一个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时代,一个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社会分配差距的时代,一个绿色发展成为普遍形态的时代,一个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时代,一个促进市场高水平连通区域一体化发展、包容、共享的新时代。在这样一个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把握新机遇,创新新模式,将动能转换创新成为第一生产力,推动中国与西方与世界经济挂钩不脱钩。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经济学院院长张军在《理解粤港澳大湾区与长三角一体化的不同模式》主题演讲中认为,相对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大概是经济分工做得最好的城市群。香港是金融中心,广州是商贸中心,深圳是科创中心,东莞和佛山是制造中心,澳门是休闲旅游中心。但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模式不是要形成一个“省市”,而是要围绕更好发挥港澳在深化开放格局中的作用来展开。

  张军提到,香港也要解放思想,充分利用湾区的腹地。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要抓住“扩区”和“改革开放”两个重点;要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这条主线,做好加快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一国两制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更好发挥港澳的独特优势和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至关重要。

  在主题为“‘声级’湾区”的第二篇章论坛环节中,嘉宾围绕在新发展格局的框架下,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进展、机遇与挑战、科技创新、金融开放等多个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教授袁易明谈到,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发展应该围绕国家的大战略,要建成一个世界级的科技要素的集聚中心,这是未来发展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抓手和行动。如果看到世界上产业策源地,包括从欧洲再到美国再到现在的亚太地区,中国现在正在成为新兴的产业策源地,这过程当中每一次的切换或者每一个过去历史上的产业的策源地,它都是和一个转变有关,即把世界的科学中心转变为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的目标是要落实国家战略具体的行动要形成其中一个方面,世界上产业的策源地。

  袁易明认为,如何使得我们机制能够和港澳之间来对接,形成一个科技创新要素在两地之间的流动组合,能否发挥香港的角色作用,把它国际化的条件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发挥出来,这很重要。因此在这方面,有几个方面可以考虑:一是建载体,二是要有一个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的促进产业要素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三是应该有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的科技创新的联合规划。

  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教授毛艳华认为,大湾区虽然说经济最为发达,最有活力,但是这一次疫情,包括全球经济格局的调整在大湾区显示出来的短板,还是很明显的,大湾区的经济韧性,产业链、供应链的这种内生稳定性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便捷程度也是未来需要考虑的问题。现在全国构建统一大市场,在大湾区怎么样发挥好它作为一个国际规则、国内轨迹衔接的区域,怎么更好的来构建高标准的市场体系方面,也是下一步需要探索的方向。

  毛艳华还指出,创新文化非常重要。其实这也是全国性的问题,中国搞自主创新,创新文化一直都是怎么样来培育、发挥中国文化的优势,这些方面放在大湾区来看,可能都要兼顾一下,什么样的经济能够建立一个国际一流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或者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有很多条件和优势,要素的流动还是要靠创新体制机制,粤港澳三地要素能流动起来,这非常重要。

  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澳大粤港澳大湾区研究中心主任胡伟星通过视频连线参与论坛讨论,他认为,过去五年,大湾区的建设确实是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硬件方面的发展,比如说基础设施的连通、交通对网络的建设、人员往来的方便程度,还有人员的流动、资金流、贸易量等。但是在软的方面,制度安排、制度衔接、政策沟通方面还是有很多方面需要做,在人心沟通、人心相通方面,路还很长,需要做很多工作。过去五年有三年是疫情,人员往来受到很大的阻隔,没办法面对面交流,这带来很大了的困扰,因此希望今后疫情过后,在这方面能有更大的突破。

  对于议题“湾区怎么样来进一步做好科创中心,从哪里发力”,胡伟星认为,发力最主要的是从人才上发力,科创中心关键是人,除了人之外,政策要好,要给人一个比较好的科创的生态环境,还是需要有好的科技研究的软环境,我们需要除了香港的金融中心能够发挥融资的作用,还需要更多的创投、风投、天使基金和孵化器要鼓励青年创业,有了这些以后,才能形成比较好的氛围,才能真正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科创中心。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经济学院院长张军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大的框架,发展方案和规划纲要都有,得从一个很具体的地方能够做成一件事情出发,在很具体的项目上面进行研讨、磨合,形成共识。这个项目也不见得要政府从中推进,应该让民间先动起来,如果能做成,实际上对于逐步的改变这种想法有正面的推动作用。

  张军表示,所谓的产业体系其实只是从政府的立场去看,但这个地方是否能够形成一个相对比较完备的供应链,实际上每个地方可能都会有些短板,也不见得能够真正把这些短板都补上。因此国家从国家层面上要补链,有些产业链缺少要补上,但是对于局部的地方来讲不见得要去追求成体系的产业目录。其实市场当中这些企业家和投资者,他们的捆绑能够推动一些企业很好的成长、发展,从创业到成长为小巨人,最后变成隐形冠军,变成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大企业,这些公司的崛起是最重要的。当有了一个公司的崛起,整个供应链自然会延展出去,形成一些体系化的东西,这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市场逻辑。

  在第三篇章“产业‘声’响”主题演讲环节,深圳市金融稳定发展研究院理事长、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以视频形式发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三维金字塔结构》主题演讲,王忠民表示,金融、数字化、低碳绿色构成了金字塔的三维结构,这个结构有着三角形的稳定性,因此有了统一市场,而每一个维度的发展都是无限的,发展未来的可能性既稳定又支持无限量的持续发展的历史逻辑,我们大湾区正沿着这样一个三维金字塔结构向着发展的深度、广度和全新的维度努力进发。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前执行董事、中国国际期货副董事长王永利做了主题为《发挥香港优势,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演讲。他谈到,粤港澳大湾区具备的一个其他区域规划里没有的优势,就是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特殊是香港作为最具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优势的国际金融中心,需要巩固增强而不能削弱,要加强大陆与香港合作。根据香港的重大变化,国家应适当调整原有的大湾区及周边规划,更加重视和强化香港在国际化发展方面的特殊作用,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发挥香港作用,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第三极。在不改变基本管理体制情况下,优先将深圳面向社会公众的金融交易市场托管给香港(产品、规则、监管),允许海外持有的人民币投入,形成“港深金融交易融合试验区”。条件成熟后再扩展为“粤港澳乃至华东南(含福建<面向台湾>、广西、海南)金融交易开放试验区”,推动中国金融改革开放跨入新的阶段,实现更大的发展。

  本次大湾区发展论坛特别感谢时代周报、东方财富、凤凰网、界面新闻、每日经济新闻、投资界、网易财经、证券市场红周刊、中新经纬等媒体的大力支持。

责任编辑:李孟展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