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专题 > 神州大地 > 正文

在和历史的对话框里,敲下一个感叹号

2022-10-27 11:05:23大公网 作者:方炼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寻找飘荡的忠魂——抗日战争

  中国远征军珍贵影像致敬展》侧记

  十多年前,一群中国民间历史研究者,数度远涉域外,搜寻回一批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档案,是记录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远征军将士们浴血沙场的实况影像。

  2019年5月,陈永新先生之雄文《寻找飘荡的忠魂》横空出世,其与一众友人自驾奔走8000公里,遍访抗战战场,凭吊抗战英雄,回来后仅以三个晚上笔走龙蛇,成其黄钟大吕之作,及发表。轰动海内外,数百家网站争相转载,掀起数千万人的阅读狂潮。

  两番寻找,交相辉映,正如晏欢、高小龙先生所言:“都是为了给历史一个交代,给良心一个交代,给曾经献身中华国族危亡之战的先烈忠良们一个交代,一个迟来久矣的深深鞠躬,深深敬谢”,由此因缘际会,2020年12月12日,《寻找飘荡的忠魂——抗日战争中国远征军珍贵影像致敬展》在浙江诸暨远征大酒店盛大启幕。

  作为有幸躬逢其盛者,我从个人视角,做二三记录,为这次足以载入史册的盛事,增添无足轻重的一笔。

  致敬展启动时间是12日下午,奉吾师陈永新先生之命,接受了上午陪同抗战名将之后观光西施故里的任务。

  8点到酒店大堂,稍候片刻,陈老师陪同几位老人过来,迎面的第一位高高大大,俨然就是《三国演义》里身高九尺的关羽形象,我仰视他盯着我的眼睛的眼睛,觉得他马上就会一声断喝:来将通名!关某刀下不斩无名之辈!陈老师在旁边介绍:这位是张纪祖先生,鼎鼎大名的张自忠上将之孙。我脑子顿时嗡的一声,当年读过的抗战史料中记忆至深之一的张将军伟绩,一帧帧在脑海闪现。

  张将军曾被误作汉奸,故应该早已萌生以死明志之意,1940年枣宜会战中,他是本应留守的集团军总司令,却让副司令留守,亲率2000将士渡襄河迎敌,日军以优势兵力对其部实施包围夹攻,张将军指挥部队向人数多出一倍半的敌人冲杀10多次,不幸殉国于战场。部下夜袭敌营,夺回将军遗体,而日军次日竟下令停止飞机轰炸,以免伤及将军遗骸。经检视,将军身上伤八处,其中炮弹伤二处,枪弹伤五处,刺刀伤一处。

  那时候,我眼前多次浮现过一幅画面,张将军以凛凛虎躯,迎接敌人枪炮,何等的威风,又何等的悲壮,他以亲身壮举,践行了那年5月1日出征前对全军将士的亲笔昭告:“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此真大英雄也!而这一刻,英雄之后就在我的面前,老先生年已八旬,眼睛炯炯有神,他的名字叫纪祖,这个名字真好。

  第二位老先生长相儒雅,形象低调内敛,而陈老师的介绍还是让我心头一震:这位谢继民先生,谢晋元谢团长的公子。这时候浮现脑海的就是电影《八佰》的镜头,枪林弹雨当中,谢团长指挥若定,众勇士舍生忘死,那一句“我们这四百人让民众看到了,我们中国还有希望”,让人血脉偾张。电影落幕了,但《八佰》的热潮由此掀起,谢晋元团长的大名由此为国人所耳熟能详。

  第三位先生稍显年轻,陈老师介绍:这位是李烈钧将军的嫡孙李季平先生。李烈钧的名字或许有点传播度不如前两位的先人,但在民国,却是响当当的人物,早年追随孙中山,屡建战功,领陆军二级上将衔,曾历任江西都督,江西省政府主席,南京国民政府常委兼军事委员会常委,抗战爆发,他把自己七位儿子中的五位都送上战场,其中两位参加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有“党国元老,五子从戎”之美誉。

  同行的两位老太太,一位是远征军第五十四军军长黄维将军之女黄惠南女士,一位是中国驻印军第50师特务连上尉连长尤广才之女杜恒女士。黄维将军在沪松会战号称“血肉磨坊”的罗店战役中表现神勇,遂成一代抗战名将。尤广才随部入缅作战,屡立战功,《陆军第五十师缅甸西保战役有功官兵勋绩表》的“功勋事迹”记载:上尉连长尤广才忠勇果敢,指挥从容,行动坚决,于3月16日一举攻破敌人坚固阵地后,追击数英里,使敌人不逞而抵抗。

  在西施故里,老人们兴致勃勃游览了郑氏祠堂和古越街,一路上两位老太太对江南冬季还有如此的青山绿水赞不绝口。他们来自北方,那里入冬后就是天寒地冻,极目处山川河流都灰黄一片,城市里即使有绿植,也大多蔫蔫的了无生气。所以这个季节,我们眼里司空见惯的景致,在她们看来就是了不得的美景。

  而我想的是:如果没有她们先人长达十四年的浴血抗战,大好河山易手异族,那么无论大江南北,只怕也都会黯然失色。

游览西施故里。左起:杜恒女士,黄惠南女士,张纪祖先生,谢继民先生,李季平先生,本文作者。

  回到酒店,老人们在门口的《中国远征军珍贵影像致敬展》大型招贴前留影拍照,张纪祖、谢继民、李季平三位先生意犹未尽,和我一起到大堂落座,一边喝茶一边热切攀谈,没想到张纪祖先生年已八旬,聊起天宝旧事固然如数家珍,但对时事的见解也独到而犀利,颇出我意料之外,收尾的一句话是:我是看不到了,但你一定能够看到未来的精彩纷呈。大有广场里晒太阳的希腊哲人风范。而另一个没想到是谢继民先生提到管虎导演拍《八佰》,居然到影片杀青了也没有去拜访过他,以致于影片的艺术和史实未能完美结合,相反,台湾版的《八佰》在拍摄之前,导演组就入驻谢家,进行了全方位的沟通。我猜这应该是两边需要负责的对象不同所导致的吧。谢继民先生说他颇有微词,管虎知道后,特意给他写了三页纸的信。

  各种细节就不透露了,未来或许我会形成海内孤本,但或许也不会,哈哈。

张纪祖先生在致敬展大型招贴前留影。

  致敬展开幕式在下午两点半开始,由陈永新先生亲自担任主持人。

  关于这件事,早在一个月前的11月6日,陈老师就向我谈起,缘起于著名导演高小龙先生的力荐。在工作群里高导坦言:

  我是觉得这次展览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同类展览,因为事缘陈总陈兄的浓烈情怀,加之一帮志同道合兄弟齐心合力,求全一桩尽可能全程浑然一体、声气竭尽相同的盛事,所以,以多年经验判断,专业主持人绝对可以做到光鲜亮堂没毛病,可是就怕因其太过职业,太过程式化,反而少了陈兄主持全程必然会有的令新老朋友同时感觉到的温暖亲切诚朴的味道,关键是“诚”,这种感受,主持专业者断然给不到为了“寻找飘荡的忠魂”而来的满堂宾客。

  我本来还想鼓励老师“义之所系,不容辞也”,但陈老师也坦言“这种场面这辈子也就这么一次,所以我也不推托”,他已经决定了:上。

  事实证明,高导的判断毫不走眼,陈永新先生在济济一堂的忠良后人和嘉宾如云面前,完全不靠主持技巧,而是凭借他对远征军历史的熟稔程度、对抗战英烈的崇仰之情、对到场数十位忠良之后的拳拳爱心、以及极富感染力的语言表达能力,呈现了一场堪称完美的开幕式。当他在开幕词的结尾时候慷慨陈词:

  “当然,我们更应该感谢七十多年前为积贫积弱的祖国不再受外敌蹂躏而奋勇杀敌的千千万万中国远征军和所有为国捐躯、为国效命的忠勇将士!正是因为有这么多人在以命相搏,我五千年了依然活着、不死的中国才一次又一次与亡国灭族之灾擦肩而过!勿忘中国远征军!勿忘抗战先烈对中华民族的大恩情!”

  那一刻,全体到场者无不耸然动容。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在历史的天空中,成千上万的远征军微笑列队,欣慰地接受后人们在今天至诚献上的这一场敬意。

 开幕式上,陈永新先生主持全场,激情昂扬。

  投身关爱抗战老兵、关注抗战历史的热心人士和有识之士有很多,像陈永新先生这样十年如一日,不仅斥数百万巨资捐助老兵、资助关爱老兵团体、赞助抗战历史研究事业,同时又身体力行,奔走8000公里祭奠抗战英烈,开办远征军主题酒店将场所和盈利都奉献给老兵事业,在一次次抗战纪念活动中亲力亲为,这样的人,实属罕见。

  有他,人间有义,忠魂有寄。

  在12日开幕式和后来的展览、讲座活动中,关爱抗战老兵诸暨志愿者团队有很多成员前来参加,我看到很多熟悉的身影。

  这是一个民间组织,他们也同样十多年如一日,做着本应该由非民间做的事:日常定期和逢年过节探望老兵,为老兵送上生活用品和慰问金,为老兵做寿、为老兵送终……老兵们早年为国出生入死,幸而不死,后来又不幸经历坎坷,生活困顿,步入晚年依旧晚景凄凉,是这些志愿者们,为他们的人生最后一程铺垫出一条温暖如春的路,让他们不至于寒着心离开这个世界。

  他们其实和你我一样,都是普通市民,走在大街上,也无非路人甲乙丙,但他们怀大爱,行大善,他们从来不会说“历史责任感”之类高大上的话,却做着历史要求现实去做的事。著名作家余戈对陈老师《忠魂》文的那句评价“上苍派来为历史善后者”,用在他们身上也恰如其分。他们对这个国家的贡献实实在在,比起那些空喊口号的爱国者来,高端了不知几许。

  有他们,人间有义,忠魂有寄。

开幕式前的全家福。

  我日常太忙,一次都没有参加过他们的活动,就连参加致敬展开幕式之后写这篇短文,都断断续续写了一周之久。比起每个志愿者来,自愧弗如,更不必比陈老师。

  我一直记得与陈老师结识之初,他推荐给我张小砚的一篇文章,文章记述了她与一位国军少校的故事,少校先生参加过远征军,晚年困苦,且残疾,口不能言,只能写字交流,当张小砚写了你有功于国家民族,少校先生看了,写:感谢,惭愧!国难之时,义不容辞,是为本分。张小砚写:后辈当知恩义。

  正是他们,使恩义二字成为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纵贯线,让历史不再蒙尘,让现实洗尽铅华,让先烈含笑九泉,让老兵的苦厄有所纾解,让一切泪尽胡尘里的记忆,能够道一声人间值得。

  (本文写于二0二0年十二月二十日)

  作者简介:

  方炼,浙江省诸暨市人,早年任职当地报社,后通过首届国家司法资格考试,执业于浙江永大律师事务所,2015年创立浙江月白律师事务所,担任该所主任至今。

责任编辑:李孟展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