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专题 > 神州大地 > 正文

在沪港人 | 王慧玲:一位专业运动员的不断“跨越”

2022-11-07 10:31:59大公网 作者:张帆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曾经是专业羽毛球运动员的王慧玲,现在上海专注于智慧体育领域的工作

  2022年的国庆节,身在上海的王慧玲收获了一份珍贵礼物:她任职的企业刚刚获得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以表彰他们用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万千普通市民的健康生活。作为曾经的专业运动员,来上海十多年,王慧玲一直是个攀登者。在体育、文化、消费等多个领域,她见证并参与了上海的成长。

  如今,登上一座新的高峰,眺望人工智能的广阔蓝海,她立志,要为这座城市贡献更多。

  运动员跨界AI再出发

  王慧玲现在上海的办公室,位于徐汇区的“西岸”(West Bund),这是崛起中的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总部基地。她所在的“每步科技”,正是其中一家翘楚企业,专长于人工智能、云技术等的研发及体育场景应用。

  说起来,体育运动,其实是王慧玲从小到大不变的热爱,也是她的老本行。她曾经是香港羽毛球青年队队员,退役后在大学主修国际贸易。毕业后至今,基本都在围绕体育工作,体育经纪、赛事运营。她说,智慧体育是近五年才涉足的领域,给她带来的震撼、收获和希望,却远甚以往。

已经过了下班时间,王慧玲仍然留在办公室与同事讨论工作

  其实,体育与AI相结合,公众已不陌生。对于很多将健身房和户外运动当成生活标配的运动达人来说,在身上携带电子设备记录步数、心跳等数据,早就习以为常。但王慧玲告诉记者,体育科技远不止那么简单。以疫情期间为例,公众对于各类运动小程序和系统的需求量大增。仅今年上海疫情期间,王慧玲公司就接到多个机构的开发和运营任务。如与上海市总工会合作推出的“2022年上海市职工健康大行动系列专题活动”,参与者通过专门的小程序记录运动数据,还能获得专业部门给出的运动建议、开展心理疏导,还可以在线上开展内部的运动比赛。他们还专门开发了“线上运动会抗疫公益专版”,捐赠给各区体育局以及各社区街镇,为“大上海保卫战”中的市民和基层工作者打气。一系列大数据的收集和运用,也为相关部门了解一定群体的日常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引入体育赛事运营经验

  王慧玲还清晰记得初来上海的日子,是2007年1月。当时,她供职的一家在体育营销领域相当知名的跨国企业,计划拓展内地业务,便把她从香港公司调来上海,负责国际体育赛事的营销和推广。

  只身来沪独立生活,不习惯是肯定会有的。她笑言,抵沪首日夜间返回住所,曾被漆黑的走廊吓到,后来才知道,上海很多楼宇公共区域的照明都是声控的。日常上下班,她也和在香港一样地铁出行,可遇到高峰时段,通常要等五、六班车才能挤进去。但,事业上进步的速度之快,足以抵消生活小事带来的不适,至一年后,当初所有的不习惯,就更不是问题了。

王慧玲目前工作的每步科技,是一家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企业

  王慧玲的到来,正逢中国体育产业开始进入高速成长期。体育赛事是体育产业链的核心要素,但内地在赛事组织、推广、运营和管理上还缺乏经验,人才方面也有巨大缺口,而香港不仅有雄厚实力,也人才济济。王慧玲初来几年,公司在北京和上海的管理团队,港人有不少。在他们的努力下,诸多有影响力的国际赛事相继落户中国内地,也带动了国内对体育运动的更高热情。在上海,王慧玲和同事们也先后完成了体操世界杯分站赛上海站、世界高尔夫锦标赛-汇丰冠军赛等的媒体推广和运营。更重要的是,他们将市场化运作体育赛事的成功经验引入内地,也在实践中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

  作为曾经的“老师”,王慧玲对内地同行的学习能力印象深刻。她感叹,十多年后的今天,曾经以港为师的内地朋友“现在太厉害了,什么都懂了!”

  见证内地消费市场增长

  体育领域的工作,积累了市场运营的丰富经验,也让王慧玲有了底气跨界发展。来沪两年左右,她跟随老上级转岗到另一家跨国企业工作。在她看来,这样的转换并无不顺,仅仅是将推广的产品从体育赛事,变成了洋酒、手表等奢侈品牌消费品。但,工作内外很多所见所闻所感,令她至今难忘。

  首先自然是国内消费市场的成长。当时,恰逢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经济震荡,奢侈品消费不可避免受到巨大冲击。但,中国市场仍然在增长。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增速达到了30%,市场规模超过了1000亿元人民币。到2012年,虽然增速放缓,但包括港澳在内的大中华区已跃居世界奢侈品消费第二大国。有媒体还将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国家称之欧洲奢侈品业的拯救者。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

  在上海,王慧玲还明显感受到了进步的力量。硬件上的城市更新之快还在其次,包括人文素养、服务意识等在内的软件更是日新月异。令她最为赞叹的,还有不断涌现出的新事物经常带来惊喜。比如,似乎在一夜之间就普及的一网通办、网购、移动支付。她笑着回忆,那几年回港休假,反而会感小小的不习惯。“在机场便利店买水,出去吃饭经常忘带现金。”

  就是在那时候,投身科技行业的愿望,已在心中萌芽。

  让体育插上科技翅膀

  2017年,的王慧玲开始了在“每步科技”的工作。此前,她已经通过扫码、网购、北斗导航等不断涌现的新鲜事物,认识到科技改变生活的巨大力量。投身人工智能领域工作这几年,她更看到了科技给国家发展大局带来更多可能性。

王慧玲所在的企业充满活力,这是她的部门在企业内部获奖

  王慧玲告诉记者,智慧体育的内涵和外延还在不断拓展。以上海为例,体育主管部门早在几年前就开始推动数字化建设,她所在的企业也参与多个智慧体育场馆改造和建设,并协助以数字化手段运营与全民健身相关的赛事。

  如曾经被誉为“远东第一体育场”的上海江湾体育场,占地360亩,可容纳42000名观众,有极高的人工管理成本和极大难度的人流量管控需求。王慧玲所在企业通过人工智能化升级,现在,管理方能够在线查看用户注册、设备运行、场馆人流情况。还能对场地密度超标、人员体温异常预警,控制人流密度,实现数智化管理。

  以她资深体育人的眼光来看,未来数字技术还可以贯穿体育运动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运动员训练比赛、赛事组织、观众体验互动,运动达人之间的社交等等。同时,随着“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她也看到在这一国家战略背后所涌现出的机会。2021年8月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带动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要达到5万亿元。其中,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鼓励在健身设施中引入5G网络和配套设施,打造智慧体育馆等。在内容方面,AR体感、VR技术、5G等技术都不断给予体育运动新的定义。

  放眼未来,体育既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同时也是城市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王慧玲和她所在的企业有望以之为起点和支点,更好地服务数字化社会建设。“之前我只是一个体育营销人,未来,我想深耕体育科技。希望可以运用科技,帮助更多人开展科学运动,保持身体健康。”

  用“三心”继续扎根内地

  在交流中,王慧玲很少谈到困难。她笑着表示,对于亲友“报喜不报忧”一直是她的习惯。何况,来内地十多年,对于喜欢挑战的她来说,看到的感受到的,更多的还是希望和向上的力量。

王慧玲所在的企业,2022年荣获上海五一劳动奖状,表彰他们用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万千普通市民的健康生活

  作为曾经的专业运动员,她现在仍然关注各类比赛,中国健儿在国际比赛屡创佳绩,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带来冰雪运动的腾飞,都让她与有荣焉。每次回香港,或者与香港朋友交流,她都会不忘记推荐大家一定要到内地来看看。“我觉得这里有很多值得你去欣赏的地方,很值得过来看看,然后大家才可以有更好的一个融合。”

  未来,王慧玲希望成为桥梁和纽带,向香港讲好内地的发展故事,鼓励更多青年人和她当初一样勇敢走出来。在她看来,现在内地的空间更广。港人的优势在于金融、服务等传统领域。面对科创等新亮点,内地则发展势头十足。国内的科技进步有目共睹,如上海在交通、卫生、体育和城市管理的其他很多方面都已经实现数字化精细管理。而港人拥有连通国际的独特优势,更善于把握世界前沿潮流。沪港可以优势互补,携手合作。

  “当然,你首先要带着开放的心,敢于走出来。然后,还要带着敬畏的心,切身感受和实践。当你取得了那么一点点进步,千万不要忘记带着感恩之心,更好地回馈。”不难发现,这“三心”也一直伴随着王慧玲。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始终都在朝“更快、更高、更强”迈进。

责任编辑:李孟展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