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专题 > 神州大地 > 正文

创新奉献 追求卓越——青海油田工匠精神述评

2023-01-19 14:59:50中国商报 作者:李凌波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图为青海油田英雄岭页岩油探区一角。/ 李凌波 摄

  对于职业劳动者来说,工匠精神就是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成就,对国家对企业的忠诚和奉献。近年来,在“爱国、创业、奉献、实干”中不断推进“千万吨规模综合能源新高地”建设的青海油田,在弘扬工匠精神的实践中,探索将“越是艰苦,越要奋斗奉献,越要创造价值”的柴达木石油精神新时代内涵和新形势下的工匠精神有机融合,培育出以技能专家、首席技师、高级技师、技师为骨干的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这些能工巧匠和技能大师不仅为企业创造了丰厚的物质财富,而且也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是创新

  随着现代机械制造尤其是现代智能制造时代的到来,过去“出大力、流大汗”创造财富的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工业发展的要求。5年来,青海油田的技能人才之所以能够取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85项、省部级创新成果26项、中国石油集团级和厅局级创新成果54项,解决生产技术难题300多项,年创造经济效益超亿元的显著成效,是因为在每一次技术革新、每一道工序更新和每一次项目推进、每一种产品的开发中都彰显出了创新精神。

  技术创新的根本是创新型人才。青海油田的技能人才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不懈进步,实现了一项项工艺革新,完成了一系列技术攻坚。第十六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史昆扎根青海油田27年,从一名普通的采油工成长为我国石油工业油气生产领域高精尖技术技能专家型人才。他研究的“低压气井智能泡排工艺技术”“采油井口套气阀装置”等70余项创新发明成果在全国石油工业企业得到普遍推广应用,攻克高原油田各类生产技术难题700余项,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近亿元。全国劳模、参加工作时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电焊工杨永磊,不仅自己拥有36项国家专利,而且领衔“杨永磊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等团队提出合理化建议90余项、完成研究课题130多项、获得国家专利38项,其研发成果有11项投入使用见到显著成效,并有4项技术被命名为青海油田“十大绝技绝活”。

  执着专注,精益求精,青海油田人在专业技能的不断精进与突破中演绎着“能人所不能”的精湛技艺。

图为青海油田采油五厂采油工匠们巡井归来。/ 李凌波 摄

  工匠精神的本质是追求卓越

  “蛋壳上开键槽,气球上钻白纸”是青海油田车工马晓斌练就的绝技。这种技能能够保证在蛋壳上凿出规整的键槽或开出规范的孔洞而内膜不破裂、蛋液不外流;保证在白纸上钻出标准的孔眼,而白纸背后的气球完好无损。

  “叉车穿针”是“叉车钢丝穿螺母”项目的升级项目,由青海油田井下作业公司陈伟和吴正银共同创造,属于大型工程机械高端精准操控技术,操作人员只要按技术规范作业,就能保证叉车上的钢丝平稳穿过针眼。

  “蒙眼更换井口双级密封器填料”操作技能,是青海油田采油五厂陈宏超、马超两人练就的绝活,有效解决了在沙尘天气或夜晚能见度低的情况下操作难度较大的问题。

  被工友们称为“油井神医”的采油工王斌,通过“听、闻、望、敲、摸”的方法,就能准确判断出注采设备的“疑难杂症”。

  “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已成为青海油田技能大师和能工巧匠的共同特征。获国家专利6项,领衔参与并解决全国石油系统一线生产技术难题10项,并荣获第十届中华技能大奖的王锡军的执着;解决生产技术难题24项的仪表修理工姜宏的钻研;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5项,发表专业论文11篇的采气工王富满的专注;有40多项创新成果在国内油气田工程技术作业现场推广应用的井下作业工吴正银的刻苦;炼油催化裂化专家、青海省技术能手刘胜昔的认真;获得2022年中国创新方法大赛二等奖的青年女工黄群的追求……这些以平凡血肉之躯坚持书写非凡事业的人,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不断攀登新的高峰,用工匠精神托起青海油田的伟业。

  青海油田人时刻想着祖国的强盛和企业的发展,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贡献出心血、汗水和智慧。

  工匠精神是对职业劳动的奉献精神

  修井工张峰干的是油田最苦最累的活。“天当被,地当床,风餐露宿在井场”,就是他和同事们日常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然而在张峰他们看来,“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井筒喷油花”,因为井筒一喷油花,他们就被溅得满脸满身都是原油,必须要彻彻底底来个全身大清洗。但是是在寒风刺骨的冬天,只能用冻得发僵的手拿着棉纱用汽油擦洗脸上和身上的油渍,而张峰一干就是20多年。

  焊花飞溅,汗湿衣衫,风吹日晒,日夜轮转。油田电焊女工刘梦娟凭着踏实肯干的精神和高超的焊接技艺,参加了10多项青海油田和国家重点工程建设,质量合格率达100%,焊口连接起来有10多公里长。

  2022年,采油工蔡旭东代表青海油田参加全国技能大赛,面对万余道理论试题和多项实际操作难题,在38摄氏度左右的高温天气下每天练习16个小时,最后摘得银牌,这是青海油田在国家级大赛中取得的历史最好成绩。

  这就是责任,这就是奉献,这就是工匠精神的真实写照。

  青海油田的“主战场”在素有“聚宝盆”之称的柴达木盆地,生产一线平均海拔达3000米,区域内遍布戈壁、荒漠、冰川、盐碱、沼泽,气候干燥、风沙肆虐、高寒缺氧。在青海油田12.1万平方公里的勘探开发区域内,万余名采油、采气、测试、炼油化工、井下作业、地面集输、工程建设等一线石油工人,就是在这样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从事着极其平凡又极其光荣的事业。正是他们这种忘我的奉献精神,才使青海油田从1991年原油产量超过100万吨发展到2011年油气当量突破700万吨,并连续11年保持平稳运行态势,为我国石油工业特别是青藏两省(区)和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谱写出了高原石油人高昂嘹亮的豪迈乐章。

责任编辑:李孟展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