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专题 > 神州大地 > 正文

安徽自贸区首季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1.66倍

2023-04-27 19:56:00大公网 作者:张玲杰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安徽自贸试验区一季度实际使用外资额1.8亿美元、同比增长1.66倍。图为新闻发布会现场。张玲杰摄。

  今年一季度,安徽自贸试验区3个片区实现进出口额443亿元(人民币,下同),其中出口额343.2亿元、同比增长14.6%;实际使用外资额1.8亿美元、同比增长1.66倍;新增注册企业5049家、同比增长23.9%,实现税收收入142.2亿元、同比增长35.3%。13个联动创新区实现进出口额370亿元、同比增长22.8%;实际使用外资额8801万美元。

  安徽省政府新闻办4月27日召开安徽自贸试验区一季度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安徽省商务厅副厅长、省自贸办常务副主任刘光在发布会上介绍安徽自贸试验区一季度运行四大亮点:

  一、制度创新力持续彰显。聚焦探索首创性改革,争取为国家贡献更多“安徽经验”。一季度,安徽自贸试验区新形成制度创新成果18项。在全国率先形成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新模式,以“赋权+转让+约定收益”的模式,有效破解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慢、国有无形资产处置保值增值风险高等难题,转化审批时间由1年缩短至2个月,已转化技术成果超30项。在全国率先探索形成环评与排污许可深度衔接机制,有效避免了“一刀切”带来的环评排污风险问题,200余个投资项目开工时间平均提前2个月。设立全国首个城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为科技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和创新解决方案提供真实应用的示范场景,累计服务企业超500家,促成意向合作70多项,被国家发展改革委作为经济运行亮点对外推介。在全国首推“全额风险代偿”供应链金融服务新模式,建立风险补偿资金池,有效拓宽产业链企业融资渠道。在全国首批试点国产小客车注册登记预查验,实现新车上牌免查验,累计完成6.6万台国产小客车预查验,大幅便利群众快捷购车上牌。

  二、开放带动力持续提升。聚焦稳外贸稳外资,着力提升自贸试验区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自贸试验区内符合条件的入境维修复出口产品,可免于实施装运前检验,一季度进口计算机主板等入境维修产品203批、7747万元。推进跨境电商与市场采购贸易等新业态融合发展,一季度蚌埠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实现出口3.2亿美元、同比增长3.6倍。合肥中欧班列开行340列、同比增长49.8%,带动全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增长29.6%。加大“双招双引”力度,开展“徽动全球”百团出海行动,举办投资安徽行系列活动,合肥片区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基地项目、芜湖片区塔桥多式联运基地项目、蚌埠片区太阳能电池片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信义光伏玻璃,蔚来驱动科技、酷哇科技等重点企业相继增资扩股。一季度,自贸试验区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9600万美元、同比增长2倍;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5198万美元、同比增长1.1倍。

  三、产业集聚力持续强化。聚焦主导产业制度创新建设路径,助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集成电路、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的44项试点举措落地实施,有效解决了一批企业关注的堵点痛点。合肥片区启动大众安徽智慧物流项目,芜湖片区设立总规模180亿元的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主题基金,有效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一季度,奇瑞出口17.2万辆、同比增长1.5倍,江汽出口4.6万辆、同比增长97.1%。3个片区获批立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30余项、支持经费2.6亿元。截至目前,自贸试验区集聚高新技术企业2408家、占全省总量的15.8%,科技型中小企业2770家、占全省总量的15.5%。

  四、环境吸引力持续增强。持续深化“一改两为”,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下放赋权260项省级管理事项,释放片区及联动创新区改革活力,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下放到片区后,审批时限大幅压缩至2天左右,康宁、凯盛、壹石通等企业10多个项目成为首批获益者。优化金融服务环境,合肥片区设立金融小镇服务站,依法依规开展私募投资基金服务。芜湖片区推行跨境人民币电子化缴税新模式,入库时间压缩2.5天。蚌埠片区打造新材料企业全周期金融服务新模式,已为11家企业提供风险保障19.41亿元。优化人才服务环境,试点在公立医院开设国际门诊,累计服务境外人士近600人次。建立出入境相关服务“绿名单”制度,覆盖714家涉外企业。优化法治环境,挂牌运行合肥仲裁委员会国际商事仲裁中心,打造“一站式”国际商事争议解决新平台。推行“两书同送+闭环管理”信用修复机制改革,实现新增行政处罚案件主动告知率100%、市场主体信用修复知晓率100%。

责任编辑:李孟展

点击排行